第209章 玉璽歸唐(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唐貞觀四年得下半年頻頻有大事發生,先是在九月,伊吾城主到長安朝唐。伊吾城主率他所屬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設定西伊州。 思結(鐵勒十五部之一)部落貧困飢乏。唐朔州刺史張儉招集思結部落來朔州。對其不願來者,仍令居磧北。後張儉勸思結遷往代州,思結部落仍無叛者。張儉又勸其營田,喜獲豐收,又請求與思結和糴,充實邊儲。思結部落很高興,營田轉隸,唐朝邊防也因之得到鞏固。 西突厥肆葉護可汗乃前可汗之子,被眾人擁戴,莫賀咄可汗所屬各部酋長多叛歸肆葉護。肆葉護率兵攻打莫賀咄,莫賀咄戰敗,逃到金山,被泥孰設殺死,西突厥各部於貞觀四年(六三0)末共同推舉肆葉護為大可汗。 緊接著便是十月,傳國玉璽歸唐! 傳國玉璽相傳為秦始皇以和氏璧所制,其最著名的典故乃是完璧歸趙。秦李斯《諫逐客書》、西晉傅鹹《玉賦》、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唐代李白《古風》三十六中皆有對和氏璧的表述。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玉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玉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 到漢末董卓之亂,玉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 隋亡後,玉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玉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歷朝流傳的玉璽終是永不知所終。 而帶回傳國玉璽的,便是馱公公、柳忠以及兩名道士。皇城朱雀門前,李世民率領文武百官恭敬肅立,靜候傳國玉璽歸來。 華夏正統,皇權象徵便是這傳國玉璽。古之帝王皆以天子自表,而這傳國玉璽便是皇權天授的象徵。 遠遠地,兩架馬車在千人騎兵的護衛之下,緩行而來。騎兵盔明甲亮,旌旗招展。即便被馬隊踐踏而起的塵土也被盔甲的反光染成了金色。 “焚香!”孔穎達眼見馬隊將近,命人點燃沿途所設的八十一座香爐內的高香。 “恭迎傳國玉璽,歸位!”孔穎達在隊伍行至近前之時,高聲唱喝。 一眾大臣紛紛躬身應和:“恭迎傳國玉璽歸位!” 當先的兩名道士躍馬而下,一人從背後取出一隻錦緞包裹,託在手上展開,其內一隻花樣繁複的精緻八角黃楊木盒赫然呈現。其上雕刻九條飛龍環繞,栩栩如生。 “宏宇八荒、九州之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天命歸位!”道士大聲呼喝,開啟木盒。 陽光照耀其內,又氤氳之光反射而出。 李世民雙膝跪地,雙手高舉道:“奉天承運,萬世永昌!” 託著玉璽的道士行至李世民面前,恭敬跪下,將木盒遞於李世民手面前。李世民從中緩緩取出那方為天下覬覦的傳國玉璽,激動莫名。 華夏正統,君權象徵哦傳國玉璽,自從被大隋蕭皇后帶去突厥之後,輾轉多年,終於回到了華夏、回到了自己的手裡。 大唐皇權,從此名正言順! 人群中的崔俊並不如其他大臣一般戰戰兢兢,反倒是悄悄抬頭去看那傳國玉璽。只是距離有些遠,看的不是很真切。但也就遠遠看看,那玉璽的寶氣之光也足以稱得上耀目。 “有啥好開心的,等到唐末亂世,這玩意便再也不會被找到了。”崔俊在心裡腹誹,眼睛卻是開始在騎兵隊伍中尋找。 “柳老頭呢?這老東西怎麼沒見到出來裝逼?”崔俊沒發現柳忠的身影不由在心裡嘀咕起來:“這老東西平時最愛裝逼了,遇到這種大場面絕對不會躲起來的。難道……老頭子沒跟著一起回來?又或者……老頭子死了不成?!” 崔俊越想越心慌,恨不得立刻跑去問問柳忠的下落。只是現在這種場合之下他還是不敢的,只能乾等著。 “有權有勢的人都一個樣,天天喜歡搞這種虛頭巴腦的玩意兒,純浪費時間。”想到前世那種大官小官有事沒事動不動就開會搞儀式的情形,崔俊越發覺得跪著難受。 “今次龍虎山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特敕命龍虎山為天師正統,以護大唐國運昌隆!”李世民起身,加封龍虎山。 “謝陛下。”那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