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等兩人說完後,窗外傳來了攻擊機的引擎聲。
“颼颼。。。。。。轟轟。”
朗布林西南四十公里的戈羅多亞河上空,四架轟10攻擊機的機翼和機腹下,不斷噴射出90毫米空地火箭彈。獨特的雙聯掛架,可以確保轟10一次掛載24枚這種殺傷火箭彈。每一枚都內藏數百顆鋼珠和破片,在架設浮橋的蘇聯工兵中絞起漫天血雨。沒等火箭彈還沒打完,機頭又噴出一團團火球,機首下的40毫米速射炮不斷抽打在浮橋上,沒幾下,三道木質浮橋就被全部炸斷。
如果說進攻浮橋和工兵的轟10是一輛裝滿炸彈的卡車,那麼掃射跟進大部隊的兩架運三炮艇機就是“暴雨”。這種酷似ju52的炮艇機在多次使用後再度改進,每架都裝有四挺12。7毫米重機槍、兩門25毫米鏈式機炮,還在機腹等關鍵位置焊上了厚厚的保護裝甲。四挺機槍和兩門機炮,從機翼前後的設計窗探出,不斷掃射地面。
炮艇機在西北和朝鮮不怎麼好用,因為兩邊都還有空中反擊能力,但在印度。。。。。。地面上起火的幾架i…16,就是誰掌握制空權的明證。絕對制空權,加上入印蘇軍缺乏高炮,區區兩架運三炮艇機就造成了可怕地殺傷,每秒鐘都有士兵被居高零下的彈雨擊中,鮮血和屍體鋪滿了道路。
躲在樹林裡的德達耶夫少將咬牙切齒,沒有人他更瞭解這兩種“空中魔鬼”。
庫爾加森坦克戰中,首次亮相的轟10用火箭彈炸斷浮橋,導致他的好友巴拉諾夫和第五坦克軍無法渡河全軍覆沒。克孜勒奧爾達戰役他更是親自參加,正因為被炮艇機毀掉一整個航空團,才導致機場失守被敵人利用運來大批部隊,最後還成就了那名“汽油屠夫”的威名,致使後來莫斯科無法有效支援塔什干,最終丟了整個中亞!
現在它們又出現在這裡。
德達耶夫想想就火冒三丈!本來僥倖突圍成功來到印度後,他和軍官們還蠻舒服的。印共好吃好喝伺候著不說。連戰鬥力低下的英印師多次圍剿也是隔靴搔癢,要不是在突圍時重灌備丟盡,莫斯科和gc國際的支援時斷時續,憑著十幾萬阿富汗打了三年的老兵,橫掃半個印度都不難。
可沒想到,好不容易儲備起一點物資,正要徹底驅逐英軍解放全印度時,中國居然又來插一腿!他就搞不懂了,你中國實行的也是國家社會主義道路,雖然與柏林有差別。但都是社會主義,都是講縮小貧富差距,推進國家民主和現代化。既然德國社會主義能和蘇聯**走到一起,為何中國社會主義偏偏和自己過不去呢?
“將軍同志,敵人的飛機走了。”警衛員提醒攻擊機離開後,德達耶夫立刻走出掩體,見到浮橋斷了,工兵又死傷慘重,乾脆讓印共招募的錫克族士兵去架橋。“讓那些印度人去修補浮橋。動作快點!叫卡夫少校親自帶督戰隊,幫他們殿後。”和英國一樣,印共總司令亞貝舍夫也知道不可能只靠十幾萬蘇聯老兵就解放印度,所以除了保留幾個精銳的全老兵師外。將其餘的蘇聯士兵和印共士兵打散,以儘可能擴大部隊規模。但即使徵召的都是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的北方錫克族貧下子弟,但部隊戰鬥力嚴重下降。為了讓印度士兵發揮出戰鬥力。他只好又祭起督戰隊這杆大旗,在每個蘇印師裡保留一個督戰團。
德達耶夫的兩個師裡有三分之一是錫克士兵,得到命令後。一千多包著頭巾,身材魁梧,滿臉大鬍子的錫克族士兵從隱蔽處衝出,在蘇聯軍官的叫喊下,揹著莫辛納幹或者李…恩菲爾德,扛著木板撲向已經被炸斷的浮橋。
戈羅多亞河本來是一條奔騰的大河,《大唐西域記》中有關奔那伐彈那國的介紹裡,就詳細描述過這條大河。但歷經數千年的改道和洪水沖刷,現在的河道已經不足五十米寬,深度也不足兩米。所以錫克士兵一出現,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