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傳卷七夏桀妺嬉傳》說:‘桀既棄禮儀,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妺嬉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妺嬉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妺嬉笑之以為樂。’

“據說。妺嬉也學會了釀酒技術,後來妺嬉回到有施氏便帶回了釀酒技術,有施氏部落就是施南人的老祖宗。這是關於施南釀酒最早的說法。施南古老的釀酒技藝,加上用山地紅糧(高梁)、白米(水稻)、金谷(苞谷)、黃糧(小米)、褐米(小麥)五穀精華釀造而成為‘施南春’!”

么舅楊白榮邊在講也邊有客人來買酒,么舅沒有因為有客人買酒而停止講述,因為他發現有許多的客人在津津有味地聆聽著,這樣一來,田理麥便擔當起了賣酒的角色!

么舅楊白榮繼續在講述:“這施南春酒還有第二個說法,那是清朝雍正十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三五年,清政府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實行改土歸流。撤銷鄂西南的唐崖、金峒、容美、卯洞、龍潭、百福等諸土司,置縣並設立施南府予以管轄,朝廷派駐的官員不僅‘改土歸流’成功,而且將各家土司的後裔全部遷移到了外地。並且將唐崖土司府和容美土司府放火燒掉。滅跡土司制度,一切完畢之後,朝廷官員為表施南府設定大功告成之慶賀,特令原唐崖土司酒坊釀造紅糧、白米、金谷、黃糧、褐米‘五糧’佳釀千壇,在新設定的施南府大擺宴席三天三夜予以慶賀。由於此酒醇釀,口味純正,又是“五糧”釀成,朝廷官員上奏摺給朝廷時。隨呈送佳釀十壇入京,皇帝預覽奏章後。又飲了此酒,酒是好酒,而且‘改土歸流’設定施南府的事也辦得漂漂亮亮的,龍顏大悅,便提筆在奏章旁批曰:施南春。意即施南的春天來到了。從此唐崖土司釀造多年了的佳釀也有了名字:施南春。”

么舅楊白榮講到這裡,那帶來的兩件施南春酒共計四十八瓶已經被搶購一空,有的客人由於剛開始還在猶豫,以為施南春酒不過如此,哪知道一品嚐別人買的酒,確是人間瓊漿玉液,爽口醇綿,到他來買時,已經沒有了,那些客人是後悔不迭。

么舅楊白榮見買到了酒的客人的情緒高漲,他繼續介紹道:“我們這施南春酒窖藏的地方,卻是與別的酒業的窖藏灑的地方是大一樣,我們藏酒的地方原先叫龍泉洞,位於神奇的北緯三十度線上,武陵山中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溶洞,全洞長五十餘千米,洞最高處約一百二十米,最寬處約八十米,洞內石花琳琅滿目,石筍交錯,千姿百態,伏流暗河潮湧,大洞套小洞,主洞連岔洞,高深莫測,神秘兮兮,加之洞口經常霧氣繚繞,尤似仙境。這就使得自元朝開始這龍泉洞便是唐崖、散毛、龍潭三家土司的藏酒之地,久而久之,龍泉洞的名字被‘土司地下酒府’代替,施南春酒得名後,這得天獨厚的天賜寶洞一直是施南春酒的洞藏基地,洞內近似恆溫的溫度條件、豐富的菌群微生物環境、富氧且流動性好的空氣共同成就了施南春酒的老熟,也造就了施南春酒“香柔淨爽”的柔和酒品。

“那麼,酒藏在天然溶洞中有些什麼好處呢?施南春酒是五糧釀造,採用的雙輪發酵的釀酒技藝,施南春原漿酒全部是採用的陶壇密封,這樣,將它置於洞內久藏,原漿酒神奇的“呼吸”“老熟”之旅就開始了。陶壇壁內富含多條毛細孔,透氣性極好,這就使原漿酒得以自由“呼吸”,這樣,酒體便開始了與洞藏環境的奇妙互動。洞內的特殊環境利於豐富的菌類微生物成長,周邊茂盛的森林造就的富氧空氣進入到洞內,又由於地理原因而頻繁流動,氧氣、菌群透過壇壁進入酒體,加入到酒體的各類物理與化學反應中,溶洞內冬暖夏涼、近似恆溫、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