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聯省制度註定了這個國家的國家概念薄弱,地域概念卻強大,荷蘭籍計程車兵也因而缺乏“荷蘭”概念,更多的是鄉土情結。而最為致命的是,王權派計程車兵認為這場有利於威廉五世擴大影響力,因而,他們願意開戰,與之相反的是共和派計程車兵,卻認為這場戰爭會摧毀荷蘭共和的制度,因而,他們計程車氣低落,並不對戰爭興奮。
在外有追兵、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荷蘭將領的頭腦非常清醒。荷蘭陸軍不斷後退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其指揮官認為如今的軍隊不堪一擊。然而,荷蘭和佛蘭德斯的土地有限,後退不可能不斷進行。
荷蘭人逃過了邊境,法蘭西人追了上去。荷蘭人來到了橫貫南部土地的馬斯河畔,法蘭西人也追到了馬斯河畔。
馬斯河發源於法蘭西的香檳,先是向北流入佛蘭德斯,在進入荷蘭後又轉道向西,在橫穿過荷蘭南部之後注入北海。這條河是形成萊茵河三角洲的重要水流之一,也是荷蘭南北間最後的一條天然屏障。因而,荷蘭陸軍已經退無可退。
3月17日下午3時,疾走兩晝夜的荷蘭人終究停在了馬斯河畔。然而,上至將軍,下至士兵,無一人有戰鬥的意志。
將軍費盡心力收拾了走散的軍隊,結果清點之下發覺軍士減員三分之一,三萬軍隊已經憑空消失了一萬人。這不見的一萬人不少是德意志僱傭軍,也有不少出生於北方省份的荷蘭籍士兵。
人數的減員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武器的喪失。
僅存的那兩萬人雖然人手一槍,但彈藥、刺刀等物件喪失極多。至於最為重要的火炮也有三分之二被丟棄在了路上,而那剩下的三分之一火炮大多也只剩下了一門火炮,留存的彈藥極少。
士兵和彈藥缺額巨大,荷蘭的將軍也無信心再戰。雖然與法軍還未大一仗,但戰爭的結果早已經分出了。
在此情況下,最明智的戰略是撤過馬斯河,炸燬河上的橋樑,以馬斯河這一天然屏障擋住法蘭西人的鐵騎。然而,正當荷蘭的將軍打算這麼做是,威廉五世的信件卻到來了。
荷蘭軍隊中的將領大多為王權派,他們支援奧蘭治家族對荷蘭的世襲統治,因而,共和派人士也抓住了軍隊敗退的機會在議會中對威廉五世進行攻擊,威廉五世為挽回政治上的敗局而干涉了軍事,間接以執政的身份命令陸軍在馬斯河南岸迎戰,重新攻入佛蘭德斯。
馬斯河並非界河,其南岸有荷蘭四分之一的土地。威廉五世並不明白軍事戰略,只以為同在本土作戰,過不過河都一樣,因而便愚蠢地放棄了這條天然屏障。
最終,荷蘭軍隊放棄了短暫的逃生時間,在河的南岸列開陣型迎戰。
諾曼底軍團一路北上未受阻擊,但貝克裡伯爵並不敢因而而大意。這一路上,諾曼底軍團四萬人都以整齊的軍陣行進,途中雖也有士兵掉隊的事情出現,卻未發生重武器丟失事件。當諾曼底軍團到達馬斯河畔時萬人槍幾乎完整,一百六十門大炮及彈藥更是無缺。
下午4時,諾曼底軍團來到距離馬斯河三公里處。由於河岸前的荷蘭人已經列陣以待,貝克裡伯爵只能命令軍團一字排開,準備迎戰。
四個步兵師被分為了四個部分。第一師被安排在正中,徐步往荷蘭人的陣地推進。第二師和第三師分屬左右兩翼,在戰爭開始後向荷蘭人的兩翼包抄。第四師則作為預備軍留在後方待命。
與此同時,兩個騎兵團被集中在一起,由貝克裡伯爵親身率領。一百六十門火炮以炮兵連或營的編制分散在第一師的戰列中,以用作火力壓制。
下午法軍列陣完畢,貝克裡伯爵下令進攻。
荷蘭人雖然是一字排開,可他們並非是一字列陣,相反,他們以團、營為單位分別部署在跨河兩岸的若干座橋前,只是因為橫列過長,而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