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是永恆的存在而身體只是它暫住的房子。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作者是艾妮塔·穆札尼,她是生長在香港的印度女子,家庭保守,父親管教嚴格,學校畢業後父母要她依循印度傳統,做個賢良淑德的家庭主婦,多次為她安排相親,結果決定讓她和一個只見過兩次面的印度男子訂婚。由於自己是追求夢想的人,她經過痛苦的掙扎,終於決定悔婚,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內疚。她最好的朋友得了癌症,眼看著好友的身體受癌症吞噬的痛苦感到無比的恐懼,沒多久自己也被醫生診斷出得了淋巴癌,經過死而復生,她用兩個字總結得癌症的原因—“恐懼”。
二零零六年三月九日緊急送醫治療的五個星期後,她已出院回家了。如果沒有醫院的病歷,很難相信,一個病入膏肓的癌症患者,去到另一個世界再回來,短短數月竟然不藥而癒。她的療愈是因為放下,拋開了她的恐懼,接納自己並讓自己本身成為愛。美國腫瘤科柯耀冰醫生(Dr。 Peter Ko)對這宗癌症自動痊癒的病例很感興趣,專程安排一趟香港之行和她在養和醫院碰面,並仔細研讀她的病歷,他透過電郵將這份報告寄給媒體和參加研討會的醫界人士,也證實了艾妮塔並非信口開河。
每當發現一本好書,我總愛跟大家分享,買了很多本《斐多》和《死過一次才學會愛》,送給朋友,讓大家對照蘇格拉底和艾妮塔關於死亡的詮釋。
艾妮塔住在香港,剛巧我的朋友認識她的朋友,於是我迫不及待地約她見面。我們約在IFC大樓的日本料理店,席間有她的先生、我的兩個女兒、幾位好朋友,其中一位朋友正在和癌症搏鬥。我給她的見面禮是一本英文版的《斐多》和我自己寫的書。她個子不矮,一頭黑色鬈髮,面板略黑,身材略胖,五官輪廓很深,是一個好看的女子。一排長桌,我坐在她正對面,兩人專注地交談,她整晚保持微笑並溫柔地回答我的問題,微突的眼睛射出的兩道光芒卻把我震懾住了。書上說她在另一個世界見到她死去的好友和父親,環繞著她的是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原因無他,只因為她的存在,那是一種美好。但是她選擇回到人間,她想把她的經歷和體悟跟世人分享。她認為導致她罹癌的是情緒與心理因素,希望人們可以減少甚至消除致病機率。
我問她還能感覺到父親的存在嗎?她說她的父親正在她身後。我問她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她說希望做到兩件事,一是教育,希望不要強迫和限制孩子們的學習,讓他們快樂地做自己;一是醫療方面,希望醫生除了治病更要多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態。
達賴喇嘛說人們懼怕死亡,是因為不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如果死亡就如艾妮塔形容的這麼美好,那還有什麼好怕的,不如好好地把握當下,活出自己的價值。
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我與張薇
小秘書
夕陽西下,金黃色的日光從窗外射在金黃色的木板地上,我懶洋洋地斜倚在小客廳的沙發床上,和女兒愛林閒聊,小秘書推門進來,神情異樣,我望著她等她說話,“邢太,我下個月就不做了。”我從沙發上彈起大叫:“不會吧?”女兒見我反應過大:“媽媽,人家有老公,需要多一點時間陪他嘛。”我苦著臉理直氣壯地嚷著:“她是我女兒來的嘛,我當她是女兒,以為她永遠不會離開我。”我就像《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裡面的一個小人物“猶豫”一樣,猶豫一直沒有察覺日益減少的乳酪,所以沒有再去尋找新的乳酪,等到乳酪吃完了,才詫異地不能接受事實。愛林見狀不妙馬上逃之夭夭。小秘書怯生生地多謝我對她多年的照顧,並說:“對方不嫌棄我的學歷,下班之後供我補習功課,我想自我增值,學聰明點,我很期望打朝九晚五的工。”人各有志,我雖然不捨,也只好祝福她,囑她不要再那麼大頭蝦,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