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代的以步兵的中原農耕民族對以騎兵為主的北方民族戰爭中,北方軍隊優勢在其機動性,聚則呼嘯而至,散則倏忽而去,尋其決戰而不得其門,不期而至則防不勝防,討之難得要領,置之則邊患叢生。趙檉也研究過宋軍開國初期與遼國的戰爭和中期與西夏的幾場對外戰爭的失敗,現這些戰例均突顯了宋軍裝備上的這種劣勢和遼、夏在戰略與戰術上有效的利用敵方劣勢。

戰爭的過程基本上相似,先是宋軍沒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長驅直入敵國境內,一旦宋軍進入平原開闊地帶,北方軍隊便即時切斷宋軍退路和補給線,並運用騎兵運動優勢,將宋軍切成幾段而各個擊破。由於宋軍機動性不夠,無法尋找敵軍主力進行決戰,使宋軍的一些技術兵器難以揮作用,最後只好被動挨打,一旦不能戰決,必須立即撤軍,宋軍往往在撤退時又尾難顧,以至釀成潰敗。幾次北伐,均以慘敗告終,喪師失地,兵敗求和,這反應出宋軍在裝備上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欠缺,便是可用的戰馬太少,不少重大戰役的敗北都與此有關。

有人說步騎協同比單純的騎兵更有戰鬥力,但那也是建立在必須有足夠數量騎兵的基礎之上。可是無論要使用戰車還是展騎兵,沒有對馬匹資源的大規模掌握是根本辦不到的。而對這種戰略資源的獲得,中原農耕民族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就一直處於劣勢,這種劣勢在宋朝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隨後趙檉看了看見喜拿來的邸報弄明白了個大概,為了解決國內缺馬的問題,政府透過茶馬貿易採購馬匹,但是貿易額不足,馬匹入不敷出,決定重新恢復‘給地養馬法”其實這只是過去保馬法的變種。文中規定每代國家養馬一匹,國家給田一頃,產生的孳息,國家三取二,剩下的一匹作為獎勵。這事情雖然會佔用大批農田滋擾民眾,可也算是件利國的好事,起碼對自己來說是件好事。

趙檉的理想是建立一支完全騾馬化的軍隊,作戰部隊的輸送和後勤輜重的運輸全部由馬匹完成,因為他深知自己將來的戰場是在北方平原,面對的將是一支具有高度機動作戰能力的敵軍。如果依然採用傳統的步兵方式與敵人交戰,即使自己裝備了火器,兩條腿也不可能追不上四條腿,最終只能取得區域性戰場的勝利,或者只是一場擊潰戰,甚至只能跟在馬屁股後邊吃土,更談不上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火器試製成功後,馬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他,因為他不想像農民養豬一樣把馬圈在欄中餵養,他要的不光是數量,還有質量,而圈養的馬和放養的馬質量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戰馬來說不僅僅是讓它吃飽就行了,馬是生性自由、甚至半野生的動物,根本不可能被關起來。它還需要場地做運動,否則野性就會慢慢退化,變成了四體不勤的宅馬,騎著這種馬上陣那和找死沒啥區別。

要想採用放養的方式養,就需要很大的空間,而一匹馬至少需要五十畝的地方才能跑的開,吃得飽,要是養一群馬需要的土地可就不是小地方了。今年商隊給他帶回了二百多匹馬,可是就是解決不了場地的問題,只能留下最好的,其餘的都不得不賣掉,或是留在府中拉車。趙檉粗算了一下,現在就是把他擁有的全部農田都變成馬場,也達不到需求,還會產生與人爭利的問題,更不要說現在這片土地他還需要用來創造財富,蓄積人力,兩者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他一直為此撓頭。

這回有了這個給地牧馬法就好了,真是困了就有人給送枕頭,老爹的一紙政令就給他解決了眼前的難題,“見喜,跟我去馬廄一趟”趙檉興奮的在屋裡轉了兩圈對見喜說道,雖然政策有了,可對養馬趙檉完全是個門外漢,前世所在的農場也早實現了機械化,雖然還叫馬路,可馬早就從上面消失了,變成了稀罕物,小孩子看見馬拉車準比給他輛‘寶馬’還興奮

“二爺,你要出去遛馬啊,天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