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確有很多人是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對待尊長的。而《弟子規》裡面貌似很簡單的話,都是從這些活生生的事例當中總結、歸納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只要把父母照顧好了,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規》卻認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如果我們自己受傷了,或者自己品德有問題,也是不孝,這是為什麼呢?

古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的身體、我的頭髮、我的面板都是父母給的,如果我要孝敬父母,就應該善待自己,好好愛護父母給的這個身體,這才叫孝心。所以古代的男子是不理髮的,都要把頭髮留著。但是古人有的時候也以此表示一種極端的感情:如果你收到女孩子帶過來的東西,發現裡邊有幾根頭髮,那麼事情就大了,你就要趕快把人家娶回來,因為這個女孩子已經認為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了,因為連頭髮都給你了。男的也有這麼做的,一代梟雄曹操,行軍途中馬驚了,進了莊稼地,把莊稼給踩壞了。曹操事先約法三章,誰敢擾民,誰行軍踩壞莊稼,一律砍頭。這一下曹操自己的馬毀了莊稼,沒人敢砍曹操的頭,曹操也不打算砍自己的頭。這個時候怎麼辦?曹操拔出寶劍,割下一綹頭髮,給大家看:我割頭髮了,就替代砍頭。所以說古人把這個看得很重,這個就叫“身有傷,貽親憂”。你萬一受傷了,家長、尊長會擔憂的,那就是不孝。“德有傷,貽親羞。”如果品德有汙點,這孩子也許沾染上很不好的毛病,如小偷小摸、賭博,有了一些不良的行為,這是讓尊長蒙羞的。你自己幹壞事,不僅本人要遭到大家的白眼,遭到大家的唾棄,而且大家還會說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還有更俗的話,叫“有人生沒人教”。這都是罵到父母身上的,所以千萬不能胡來。

古人對孝敬的定義或者對孝敬方面的要求實際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得多。我們今天的人活得很容易:父母餓不著、凍不著,父母萬一要出去,還開車送他們一段;父母生病了,有醫保,我還替爸爸媽媽找好醫院,我這就是孝敬。在古人看來,這是孝敬的一部分,不是孝敬的全部。你如果真要孝敬尊長,你就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茁壯成長,潔身自好,遠離各種壞習慣,不要沾染壞毛病,這才叫真正的孝敬。所以我們不要把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某些概念簡單化、狹隘化,好像我們認為孝道就是小輩對長輩好。其實不是這樣的,孝是一種有機的互動,孝是尊長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這樣的孝道絕對不是單方面的。長輩和小輩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特別是在中國傳統社會大家族的背景下,不像今天那麼簡單,《弟子規》考慮了兩種因素:“親愛我”怎麼辦?如果尊長很愛我,很寵愛我,我應該怎麼辦?“親惡我”怎麼辦?如果尊長不喜歡我、討厭我,我應該怎麼辦?所以《弟子規》儘管很短,篇幅很小,但是言簡意賅,把方方面面的情況全部考慮到了。而這就是我們在下一講將要介紹的《弟子規》的內容。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入則孝之三(1)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間會出現各種複雜的情況,如果父母不喜愛我們,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怎麼辦?如果父母犯了錯,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1} 更:改變。

{2} 怡:和悅。

{3} 入:指採納。

{4} 號:大聲哭。

{5} 撻(tà):鞭撻。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疼愛自己子女的,但是當父母不喜愛我們的時候,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