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還未揮舞之前,骨頭就先酥軟得像大麻花。文革期間,對知識分子常用“打倒”的說法,其實沒有一個是被人打倒的,都是不打自倒,還未動手,早嚇出尿來,溼褲子一大灘了。
不過,也有個別的,不聽邪的,軟硬不吃的,死活不買賬的,頂讓打倒者頭疼的硬骨頭。在古人中,或許比例還要高一點。因此,如陳子龍這樣的勇敢者,很難想象如《明史》所寫的那樣輕鬆,一個要犯會由他從容“乘間投水死”?那自然是屁話了。
應該是一場絕望的夜戰,一場劫法場的混戰,一場明顯是寡不敵眾的殊死戰,一場以為打它個措手不及,誰知早有防備的交手戰。手起刀落,血肉橫飛,船頭船尾,廝殺不已。從船艙裡縱身而出的陳子龍,手鐐腳銬,在艙板上走不脫,逃不掉,只好以頭顱和身體參與戰鬥。在血光刀影中,那兩個戈什哈,終於明白自己的使命,為了剛坐穩的大清王朝,寧可與虎同死,也不能放虎歸山。於是,奔上去,扭抱住這個碩偉的,壯實的,咆哮著的,威武無比的陳子龍,跳進塘河。
我想他在落水之前,會對夏完淳大叫一聲“撤”的,然而,撲通一聲,這位晚明詩壇的終結者,也不知他的弟子會不會聽到,一邊掙扎著,一邊沉沒著,手腳捆住的他,最終,飲恨而亡。
從此,這一河碧水,便與這位文人殉國者的英名同在。
我想,陳子龍,這位如同出鞘並刀,鋒芒銳利,永不捲刃,無畏無懼,擎天托地的文人,對於需要一點精神的中國文壇而言,這個名字,是應該牢牢記住的。
。。
文人遭遇皇帝(1)
文人遭遇皇帝,幸者少,不幸者多。
自打秦始皇坑儒,進行批次化屠殺知識分子,有了這個先例,中國文人的日子,便基本上不大好過了。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為秦代的嬴政,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批次化地集中屠殺文人的皇帝。
好厲害,好厲害。不過,毛主席在一次會議的談話裡,提到這件事,嚴格地講,他(毛指秦始皇)殺得並不多,或不夠多。但秦始皇這樣大規模、大範圍地收拾文人,中國知識分子的日子,便基本上不怎麼好過了。
秦以前,夏商周三代,歷史記載有些語焉不詳,那時的那些統治者對付文人,是不是全面整肅過,是不是大開殺戒過,已不得而知。但估計,未必會比秦始皇好到哪裡去,誰在臺上,照樣,都是拿文人不當一回事的。
說到底,有史以來的文人,在帝王眼裡,不過是一貼膏藥。用得著,拿來貼上,用不著,揭下扔掉。跳汩羅江的屈平,就是一個例子。此人有點呆氣,司馬遷說他,“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然而,他愛楚國,楚國可一點也不愛他,而且很煩他。傻傻的詩人看不出這一點,一門心思要做一貼爛膏藥,硬往上糊。誰知鄭袖、張儀、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也算是文人的人聯手起來,不給他糊的機會。這其中道理很簡單,同行是冤家,如果這位同行勝他一籌,那就更是冤家。
屈原在都城很鬱悶,他看人家不順眼,人家看他更不順眼。於是,“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失落到了極點,絕望到了極點,最終,只有赴水一途。
不過,應該看到,楚懷王,雖昏而並不甚暴,楚懷王的兒子頃襄王,雖苛而並不甚虐,算是屈平攤上的一份好福氣。遭遇這類混賬帝王,頂多不吃香,頂多不走運,頂多頂多將他放逐,也則罷了。不殺頭,不要命,甚至不打屁股,不坐班房,連什麼分子的帽子也不給戴一頂,太值得謝天謝地了。如果屈平碰上嬴政的話,估計,不會給他這份抱塊石頭投水自沉的自由。
死,怎麼樣的死,由朕來決定。
如果屈平落在秦始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