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在功能上,該產品透過LBS定位,將使用者的求助內容推送出去,讓周圍2。5公里內的其他使用者知道,然後如果有願意提供幫助的熱心人可以透過電話和簡訊等方式聯絡對方,從而完成一次幫助事件。
同時,作為提供幫助的一方,可以在該應用的主介面上看到實時更新的各種求助資訊,便於選擇幫助物件。與此同時,我們鼓勵有償的幫助,因為即便是善意,也是需要激勵的。在釋出求助資訊的頁面,所有求助條目都以“內容+回報”的格式呈現。”
正在我驚歎與B的行動力和嗅覺的敏銳時,A也正收穫著大家的陣陣羨慕與驚歎。大家紛紛與她攀談,希望從她那裡得到一些有益的分享,同時也希望她為大家來講述如何成為一個她這樣的模板式的大學畢業生的經驗。當然,B也收穫了大家的祝福,卻往往三言兩語問過去,更多的是表面客氣實則不以為然。
你會選擇哪一個?是月薪數萬從此進入社會精英層的A,還是生活沒有著落漂泊不定的B?我做了一個調查,走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100名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然後讓他們做出選擇,最後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組別調查物件成分人數男女性別比平均年齡選擇結果(A/B)
1大四學生(08級)452:721。58:1
2大三學生(09級)202:320。33:2
3大二學生(10級)157:819。911:4
4大一學生(11級)202:318。211:9
為了讓受調查者客觀進行選擇,我選擇了熟人機制作為約束,儘量地選擇自己的朋友同學作為樣本,此外,問卷都採取無記名方式。對於完成問卷的調查者,贈送了小優盤一個。不難看出,在每一個年級,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A那樣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現象,在大四即將畢業的學生群體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只有大一年級的學生選擇兩者的人數較為接近。
A的畢業選擇,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那麼,這是一種怎麼樣的選擇,這樣趨向主流的選擇背後,是否有著某種統一的思維方式?
如果以是否解決戶口,月薪是否過萬,是否去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是否去大型央企,是否去投行外企為衡量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是否成功的標準,你會發現,在畢業季時取得成功的,往往仍然是像A那些高中時成績優秀的朋友。似乎,你與他們的人生軌跡在高考的那一刻起,就出現了分叉,他們去了北大清華人大,他們於是有了北大清華人大的視野,他們於是藉助這樣的平臺有了更好的工作與去向。於是,你很容易認為,他們比你更為成功。
可是,是否真的如此?至少,在我的看法裡,不是如此。比較而言,我更加佩服的是B這樣的人,我也相信最後成功的,一定是B這樣的人。從人生的角度說,我觀察A這樣的“成功”的人,我分明看到了他們中很多人的人生是灰色的,很多人的人生是無趣的,他們的一生也已經在我面前毫無懸念的展現。
就像A,她在思考自己的去向時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的:她會做一個量化的比較題:究竟是要房子戶口呢?還是要高薪與國際化?最後,她會選擇一個她認為價效比高的結果,選擇高薪與國際化。於是她現在是2萬高薪,我很容易會預見到她十年後會很成功地一步步成為某高管,薪水一步步地從2萬漲到百萬。可是,僅此而已,不過是從打工仔到高階打工仔,從麻木地乘地鐵上班到麻木地開豪車上班,從急匆匆地在小隔斷間裡消耗青春到急匆匆地在專有辦公室裡面消耗生命。
在A這樣的選擇模式裡面,我其實仍然能夠看到得是一個應試教育的優秀產品的思維模式,而這恰恰是一種最可怕的思維模式,一種毀人不倦的思維模式。A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