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在昏君和一群貪官的帶領下,把強大的遼國和金國都這麼熬死了……
媽的太失敗了!
這是此番大宋軍隊中最常見的一種抱怨思想。
他們作為當兵的,誰不想打去敵人家裡花差花差,拿點西夏人的東西,摸摸他們的女人。
是的誰都想,可惜這次就不行,原以為跟著大梟雄高方平進兵西夏,可以有太多樂子,卻是比在宋國自己境內還孫子,愣是經過了無盡的戰地會議,被政委們洗腦成為了一隻裝逼的聖人隊。
大頭兵們手握殺人實力,卻是吃點西夏人的東西還得付錢?
不過說起來,這裡的東西便宜到令人髮指。興許是西夏的邊民沒見過大頭兵的銅錢,又興許他們已經習慣了被軍爺拿東西不要報酬,於是此番他們意外獲得銅錢後,全部當做珍寶。所以一個銅錢,就可以買一大堆東西。
這無論如何都是極其巨大的商機,只是說在以往,這樣的商機都被戰爭、以及兩國的緊張政治關係破壞了。
以往西夏人沒什麼生產力,就是依託河西走廊,有無盡的牛馬,有無盡的資源。但西夏的強壓政策是不許和宋國互市,就算有少量的交易,也都是官市。所謂的官市就是西夏人的東西被西夏官府沒收,視情況統一的賣給大宋的紅頂商人。
宋國一些商人當然膽子大,能偷偷走私物資進入邊境和西夏人交易,但鑑於長途運輸還面臨土匪,損耗太大,成本太高。又因种師道們要養超編的西軍,幾乎合法化的對過往邊境的商隊抽兩層左右抽頭。
再加之進入西夏境內交易風險也很大,面臨西夏軍隊的絞殺,於是這些所有的難題,最終就轉化為商隊的成本,在終端就表現為價格實在太高,西夏邊民沒多少人買得起。
這些就是兩國邊貿打不開的原因,也是西夏邊民覺得宋國東西極其昂貴,想要就必須付大代價的原因。所以才會有諸如用馬換蔗糖的笑話。
其實換了也就換了,這對不會算術的西夏人未必是損失。換了以後,好歹變為東西吃到口裡了,不換的話若察哥要進兵,那些東西就會無條件交給西夏官府,於是就會變為號稱攻無不克的騎兵在大宋境內活動。但就算搶回了東西,也和這些西夏平民沒有一毛錢關係。
相反因為打的惱火了,邊民還會被宋軍報復。
是的种師道就喜歡報復,喜歡鐵血政策,這就是這次高方平不要他來的原因,他很拉西夏人仇恨。相反陶節夫就比老種猥瑣的多,總歸是文人,老陶戎邊的時候,對邊民是相對和藹的,還有不少優惠政策,吸引邊民去宋國安家。
總結下來,此番進兵的順利實則是商業上的勝利。總歸天下事都是錢的問題。
說白了高方平以進兵名譽,在保護關七和西門慶無風險、低成本的做生意。這在平時當然不可能,西北的土匪以及种師道們的過路費,就可以教關七做人。
然後高方平還以“解放”名譽,保護西夏邊民以相對便宜的價格,獲得他們需要的宋國物資。
是的,總體西夏人拿到的東西又多,又比平時便宜。用戰馬換蔗糖的事畢竟只是少數,也是初期。至於後面,高方平始終在及時調整政策,不會放任西門慶他們太坑,吃相還是不能太難看的。
於是經過了這麼久的教育,關七和西門慶決定改邪歸正,不在用一袋蔗糖換走人家的馬,他們很大方的用三袋蔗糖換取。夠意思了,西夏人很喜歡他們。
對於那兩頭鯊魚高方平只能苦笑,那對他們真的算是改邪歸正了,高方平已經不能有再多要求,也過問不了那麼多,畢竟此番高方平是行軍大總管,而不是一個戰地會計。
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高方平部於三月中旬,在近乎無抵抗下,就拿下了溥樂城。
面對幾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