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原剿匪竟然有著這麼些大勝,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大勝竟然都是這位臭名昭著的白丁和他的部隊創造的。
這情形倒引起了崇禎皇帝的好奇,他立刻吩咐下去,要翻閱吳世恭的奏章,以此來兩相印證,尋找出事情的真相。崇禎皇帝已經即位了七、八年了,他已經很熟悉那些文官的尿性,所以已經知道不能夠偏聽偏信了。
可是領命的太監下去尋找了一圈,卻發現根本沒有吳世恭的上奏。吳世恭這個人很有“自覺”,秉承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優良作風。既然把他的官職給免了,那他索性不白費功夫上奏章了。
再說,以前吳世恭所上的奏章也遞不到崇禎皇帝的案前。吳世恭那個小小的守備,雖然通政司也接收他的奏章,但基本上都給大學士一閱以後,就轉發兵部處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吳世恭要給崇禎皇帝傳話,就需要透過寫給秦公公的私信的原因了。
不過這規矩倒也不是朝廷單獨針對吳世恭的。只要設想一下,大明朝每位守備以上的武官,每個月上次奏章討要軍餉。那崇禎皇帝還不得煩死了啊?
而且不僅僅是吳世恭,連李祿和趙銘的奏章都找不到。這次他倆再也不敢搭吳世恭的順風船了,對人怕出名豬怕壯的惡劣後果,這倆人都是不寒而慄了。
而且細心尋找以後,崇禎皇帝又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汝寧、歸德和南陽葉縣這裡的地方官員卻幾乎沒有人彈劾吳世恭。
還是王承恩的一句話解開了崇禎皇帝的疑問:“那薛侯家的女婿看起來還是立有微功的,就是與同僚關係太糟了。皇上!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啊!”
當然,也有一位歸德的官員彈劾吳世恭,那就是寧陵縣知縣餘子璉。餘子璉也知道自己帶走民團闖了大禍,害怕吳世恭先彈劾他。所以也就先下手為強了。
而且餘子璉彈劾的內容相當駭人,他在奏章中說:吳世恭在汝寧、歸德大肆斂財,蓄養軍兵,而且廣邀人心,其謀不軌。要朝廷對吳世恭多加提防。
你也不要說。最瞭解自己的人肯定是敵人。這餘子璉的奏章也是最接近真相了。可是就這麼一份孤零零的奏章,怎麼會引起朝廷的重視呢?再說。餘子璉和吳世恭的私仇又不是什麼秘密。朝廷也就把這份看起來駭人聽聞的奏章,當成了餘子璉藉機報復了。
於是崇禎皇帝立刻召集首輔溫體仁和抱病的兵部尚書張鳳翼來商議此事。溫體仁的回答很簡單:現在剿匪是首務,有著吳汝寧這支強軍,總是一個臂助,至於其他罪責,可以罰俸、削官或者秋後算帳。暫時以不動為好!
在這裡,朝廷根本沒有去想要把吳世恭調離,另外調一個武官去帶領汝寧軍。不是那些朝廷大臣疏忽了,而是明朝的體制決定了只能夠如此。
如果文官領軍的話。那麼調一位文官倒沒什麼。可是武官領軍,如果調一位武官,按照明朝的規矩,調離的武官將把他所有的家丁都帶走。也就是說,將把這支軍隊的軍官全部帶走了。而一下子沒有了軍官,任何強軍也立刻會變成了弱旅的。因此,除非武官把他的家丁骨幹都打廢了,一般朝廷是不會逮捕和處決戰敗的武官的,更不會隨便調動武官的。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武官儲存實力的原因。這也可以從前面吳世恭雖然被一擼到底了,但朝廷依然要其待在汝寧軍戴罪立功的原因。如果把吳世恭放走了,吳世恭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把汝寧軍的軍官全部帶走,因為那些軍官都是向吳世恭簽了契約的家丁嘛!都是吳世恭的私人物品。
而現在的吳世恭已經沒有官職了,所以罰俸、削官等處罰就毫無作用了,也只有秋後算帳了。不過崇禎皇帝和這些大臣們也有些棘手,吳世恭沒了官職倒對他難辦了,除非吳世恭是犯了那些殺頭的大罪,否則的話,因為沒辦法處罰,只能夠看著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