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屈了。
你想想看,原先陳奇瑜如果按照自己的計劃剿滅了農民造反軍以後,他就可以向崇禎皇帝稟告說:在皇上的英明領導下,我陳奇瑜使用了高妙的剿匪戰術剿滅了農民造反軍云云。
可現在的情況又會怎麼樣呢?不見得陳奇瑜說:在皇上的英明領導下,我陳奇瑜聽了一個小小的都司的建議,然後……。
這讓陳奇瑜的臉往哪兒擱呢?可陳奇瑜不這麼說又不行,為什麼呢?因為吳世恭的建議是透過崇禎皇帝轉交的。陳奇瑜不見得對崇禎皇帝說:原先我就是這麼想的,而那都司的建議其實和我原先想的是一模一樣的。
那不是**裸地搶功嗎?那不是當著崇禎皇帝的面欺君嗎?你說,陳奇瑜碰到這樣憋屈的狀況,他還不立刻召喚出一萬頭“草泥馬”神獸啊?
吳世恭就這麼莫明其妙地被頂頭上司的頂頭上司陳奇瑜給掛上了名。真是有種禍從天降的感覺。可這原因確實有湊巧的緣故,但吳世恭本人做事上也是有著一點小缺點的。
無論是前世還是後世,吳世恭都是老大做慣了的,所以在提建議的時候根本不注意,也不知道一些小技巧,因為下屬向上司提建議是有著講究的。
在這裡先說一個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蘇軍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提建議的小故事。
在衛國戰爭時期。斯大林召集軍事會議的時候,經常要求參加會議的蘇軍高階將領先提出建議。而當輪到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時候,他就是這麼做的: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先說出幾點正確的建議,但是在最後,他總是說些明顯聽起來是錯誤的。但又是無關緊要的小建議。
而斯大林聽了以後,當然對那些錯誤的小建議是大加批評。接著順理成章地把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前面說的正確的建議肯定下來。作為了自己的英明決策。
華西列夫斯基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是為了維護斯大林的領導權威。不過斯大林其實也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小花樣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到了最後,斯大林還是給了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遠東方面軍,二戰中蘇軍消滅日本關東軍最後一戰的巨大榮耀。
這也真讓人感嘆,可以從屠夫斯大林的肅反中生存併成長起來的蘇軍高階將領。他們確實都有兩把刷子啊!
從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其實下屬對上司提建議不是越正確越好的,要故意留些小錯誤讓上司糾正,以顯示出上司的高明。否則的話。很容易反而被上司嫉恨的。這也是很多白領抱怨上司妒賢嫉能的原因,其實他們只要注意一下這個小技巧就行了。在職場混不容易啊!而吳世恭在大明官場混也不容易啊!
崇禎七年二月下旬,陳奇瑜以五省軍務總督的身分,檄調各路官軍齊集於河南陝州(今陝縣),準備移師南下,向湖北均縣、竹山一帶的農民造反軍進剿。
而這一次,創造了汝州大捷的吳世恭的汝寧營、李祿的葉縣營和趙銘的歸德衛也在檄調的名單中。這次陳奇瑜是新官上任,誰也不知道他的三把火會燒到什麼人的身上,所以接到命令以後,吳世恭也立刻把民政的事務委託給鄧啟帆處理,自己帶著周巡,一個騎兵團和陶辛的五百親兵來到了陝州。
而南陽遊擊李祿和歸德衛指揮趙銘也帶著他們的親兵分別前往,這次連趙銘老頭都不敢再裝病了。
吳世恭到達圍剿大軍大營的時候,只比預定集結的時間提早了一天,一進入大營,就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因為吳世恭的人馬是全騎兵,兵器盔甲精良,人馬精裝,所以其他的明軍將領就紛紛打聽吳世恭的來路。
可還沒等吳世恭在大營安頓下來,立刻有位明軍武官過來給吳世恭一個下馬威了。
那位明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