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第三季裡面並非主人公,解釋的太多又怕整成了王大媽的裹腳布,所以最後乾脆來個“直接略過”。。。這樣就造成了在那一季裡方雅的性格表現非常不充分,很多朋友後來都說“不喜歡‘方雅’,一點也不喜歡!比‘程璐’和‘阿芸’差遠了!你怎麼會和這樣一個女孩子談過朋友?你丫憋慌了沒地方發洩?”,我日。。。老子只好來一句“本大爺只是故事原型之一,他媽很多事情又不是我能決定的!”

我們整個 Authors Team ,包括故事裡面的“原型”和“關聯人物”,都是很坦誠的人,我們沒有必要太作或者是太暗。把“方雅”作為《最後》第二季的主人公,並非是在為《最珍貴年輕的心》做補鍋匠或者裱糊匠,而是我們認為:作為獻給 70s 的真實文字,中國大陸外企的兄弟姐妹是必不可少的群體,大家都在裡面奮鬥和犧牲過,開心和痛苦過,這是我們的青春年代!

結束崇高,扯回正文:

最早我在西安認識方雅的時候,要不是她口音略帶點東北味,老子可能多半都要把她當成上海人。對上海人的印象我從小就有:小時候單位裡有個阿姨,就是上海知青,說話一股黃浦江味道,身上隨時都很香,從來不去公共澡堂洗澡,和賣菜的小販講價一般要站半個小時以上。不過她對我還挺好的,很喜歡我,經常給我糖吃,有次回上海探親還買了一個玩具汽車帶回來送我。。。後來上大學、工作、走南闖北,又接觸過很多上海人,至今仍然有聯絡的唯一個兒時朋友,就是早已跟隨父母回上海的一個娃。上海人並非很多小 P 孩理解的那樣,那些“缺點”其實無非都是一些地域性格差異而已。東北人直爽?西北人樸實?廣東人顧家?北京人有禮貌?四川人重感情?你丫知道的只是皮毛!

方雅的這種性格,很可能和她老媽有關。雖然父母從小就送孩子去學舞蹈的很多,但是估計沒哪個老媽會要求自己的女兒平時走路都要保持“優雅”,和同學擺龍門陣都要注意“儀態”,小孩子懂什麼“儀態”?靠。。。程璐的老媽也是上海人,她也是從小就跳舞,而且上中學之前都一直在上海生活,但是她和方雅的差別真太大了。這個問題以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後來慢慢認識的熟人朋友有小孩的越來越多,接觸多了,我才恍然大悟: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從小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程璐老媽以前當兵的時候就是文藝兵,程璐從小生活的環境就是那樣的。所以她潛意識裡就會覺得那些東西稀鬆平常,沒什麼了不起的。從小練舞也不過是為了“有藝術特長”,升學的時候能加加分,或者像她老爸說的“能鍛鍊身體也 8 錯!”所以她大學時從來不會主動對人家說會跳芭蕾舞,工作後除了單位組織文藝表演,她幾乎沒去參加過任何這類活動。方雅就完全不一樣,她從小練舞完全是老媽逼的,並非她自發的,把這個東西當成了培養女兒能有一個更好未來的踏腳板。或者說,知青的尷尬處境以及自己年輕時被耽擱了的夢想,都放到女兒身上了。所以方雅在這種高壓下,才能練成半專業水平,而且什麼都能來,不像程璐只會跳芭蕾。

這裡借用張俊的一句話能夠更形象的表達。我 2004 年夏天到蘭州幹活的時候,幾經輾轉好不容易聯絡上了他。兩個人在黃河邊喝了個大醉,互相傾吐一些“男人話題”,總結自己經歷過的女人。張帥哥和大傻應該是在這整個故事中,唯一兩個除了我之外和程璐方雅都很熟的人。他娃總結:程璐就是一箇中國移 X 辦公室大姐,只不過會跳舞,業餘愛好而已;方雅是和我(指張俊自己)一樣的人,“舞蹈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優雅舞步讓我們能夠在繁華都市找到靈魂的寄託”。。。後面的更酸,就不寫了。這個現在應該已經 32 歲的老帥哥,蝦子越來越捱打了哈 ^_^

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