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永遠不再》是眾多名畫裡面,唯一讓她感到印象深刻的。那幅畫的畫面上,有一個躺在沙發上的裸體女人。她身後的背景則是窗戶和門………透過它們,可窺見外面純淨的藍天,還有正在交談的男女。房屋裡的光線昏沉,是讓人感到軟綿綿的黃色調。

撇開高更想要表達的感情, 張愛玲覺得這幅畫想要告訴人們:

第四章 心底的歡愉

那個躺著的女人,或許是結結實實地戀愛過,只是如今“永遠不再”

了。但這“永遠不再”並不悲愴,甚至千瘡百孔。那是心平氣和的、明淨的“心如死灰”,乃至臉上帶著一點不相干的微笑。

張愛玲解讀的,也許不是這幅畫,而是她自己。這幅《永遠不再》讓她感到印象深刻,大抵也僅是因為,她把自己放在了畫中女人的位置上。

然而實際上,《永遠不再》是高更對於自己早逝女兒的哀思,和張愛玲想到的一點聯絡也沒有。但這並不能說明張愛玲不懂畫她只是太自我。

說起來,張愛玲與繪畫之間,有過一段很深的緣分。

年的上海,充溢著末世的繁華氛圍。國仇家恨再尖銳如刀子,也戳不進遺老遺少金蓴玉粒的夢,也割不破租界裡先生小姐摩登派對裡的奢靡泡沫。

那是一所位於公共租界西區的仿西式豪宅。它本是陰沉的。但從某一天開始,屋裡忽傳出不成調的鋼琴聲,間或還有學習英語的童音。

那一年,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攜卷著西洋的風回來了。這個幼時裹過小腳的女人,舉手投足之間,已很難找到中國傳統女人身上的溫順與沉默。

再次回到這所房子,女人感到的並不是回鄉的欣慰,而是壓抑。

外表的時髦樣式並不能掩藏屋裡遺老遺少散發出來的腐敗氣息,也壓不過數千年尊卑傳統森嚴的陰魂。這所房子讓黃逸梵感到恐懼。

當她把目光投向僅僅七歲的女兒時,她彷彿看到了一個低眉順眼的“閨秀”的虛影……這是一個噩夢。她不能讓女兒的生命,在這所房子裡腐爛下去。

於是,摩登的女人開始行動了。

年幼的張愛玲坐在對她來說如同蟄伏的巨獸一般的鋼琴前面,幼嫩的手指按下一個個黑白的琴鍵, 一串串音符隨著風輕輕地飄開。她也曾跟著母親,念一個又一個的英文單詞,陽光透過窗隙,在女童整齊的童花頭上鍍上一層暖色的金。但最讓她感到開心的,大概是畫畫了。

學過西洋繪畫的母親擺開大小不一的排筆、色彩斑斕的油畫顏料,還有巨大的畫布,這些都讓女童眼前一亮。她瞪大了眼睛,看母親一筆一畫地畫出靜物、風景、人物……與中國畫全然不同的繪畫方式,如同一個神秘的萬花筒,展現在她面前。

在母親的示意下,女童拿起筆,顫抖地畫下自己的第一筆……在這段學畫的日子裡,張愛玲展現出了不錯的天賦。她稚嫩卻令人眼前一亮的畫作,甚至引發了年幼弟弟的嫉妒,要在她的畫上塗鴉,令人莞爾。

然而,童年的美好總如肥皂泡一般易碎。這段快樂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對於張愛玲來說,它僅僅是陰霾童年裡一線少少的陽光。女童的眼睛,看到更多的,是搖搖欲墜的大家族內部的權力傾軋。那雙早慧的眼,將陽光與齟齬遍覽。

接下來,她要面對的是父母關係的崩壞,母親再次出國……以及繼母的到來。

冷眼磨礪她看透世情,讓她成長。歲月逝去,當年的女童成為名噪一時的女作家,童年時的夢與美好卻並沒有被她忘記。

開闊的眼界,讓她有更多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