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戶曉,與《聖經》在西方一樣普及,因此影響了小說的主流和閱讀趣味……我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大學城待過些時,知道紅樓夢的學生倒不少,都以為跟巴金的’家‘相仿,都是舊家庭裡表兄妹戀愛悲劇。男生就只關心寶玉這樣女性化,是否同性戀者。”
高鶚的續寫,在張愛玲看來,是“跗骨之蛆”。可見其流毒之深,對《紅樓夢》的文學性與美感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影響。
於是,在美國定居的張愛玲,花費了十年時間,作了一部考據《紅樓夢》的《紅樓夢魘》。《紅樓夢魘》,這個名字聽起來總是森冷的,讓人不知不覺便打個寒戰。不過,這也正是張愛玲的風格。
這個名字的由來,在書本的序言中有解釋:“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寄了些考據《紅樓夢》的大綱給宋淇看,有些內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戲稱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紅樓夢魘),有時候就在信上問起’你的紅樓夢魘做得怎樣了? ‘我覺得這題目非常好,而且也確實是這情形………一種瘋狂。”
這部書裡,都是非常詳盡的考究。就連周汝昌也不得不承認,張愛玲的記憶力好到可怕。張愛玲的考據,與嚴肅的學術考據又是不同的。《紅樓夢魘》讀起來並不乾癟,反倒很有趣、很活潑。張愛玲的行文,看起來似乎沒有章法,她好像是在做一個猜心遊戲。
她一面將那些自己覺得可疑的字句摘出來對比,一面猜測當年曹雪芹落筆時的想法,讓人覺得看起來輕鬆容易。
張愛玲與《紅樓夢》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張愛玲幼年時,《紅樓夢》為她帶來樂趣,給她文學的啟蒙。它甚至無孔不入,鑽入她的作品中。於是,在張愛玲筆下的那些故事裡,人們能看到熟悉的筆調。那冗長而又不厭其煩的器物與風景描寫,用得非常“險”卻又巧妙的形容詞。當然,還有“紅樓式”的對話方式。有些對話,好似換一個人說,換一個背景,生生地就成紅樓夢了。
而張愛玲,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了這部她摯愛的小說。她花費了十年時間,寫出了《紅樓夢魘》。不深奧、不晦澀,試圖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曹雪芹的想法。
對張愛玲來說,《紅樓夢》毋寧沒有結局,也不要一個讓它變得“俗氣”的收梢。
有道是:“綠蠟春猶卷,紅樓夢未完。”
旗袍裡的蝨子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蝨子。”她是一個病人。她筆下的故事,總是淒冷的,沒有溫度,讓人讀了之後心裡涼颼颼。她筆下的人,都是貪婪的,或者狡詐,或者骯髒,一個個被生活扭曲了的靈魂,在一座她用紙筆建造的虛假城市裡狂舞。
張愛玲總是更擅長於從生活中發現醜陋與病態。有人說,心中有什麼,見到的便是什麼。張愛玲看到陽光照射不到的陰暗面,是因為,她是一個病人………缺乏愛與安全感的病人。她追求物質,於是,物質為她織了一襲華美的袍,但生活的挫折,又如同寄生在袍子裡的蝨子,令人不得不忍受。
走在街道上,看到人來人往。人們或貧窮,或富有。他們臉上寫著人生百態。不過,這百態大多被麻木與虛假的笑所掩蓋。人們戴著假面,穿著袍子。只有在寂靜無人時,才會撩開袍子的一角,看看袍裡的蝨子。
張愛玲永遠是抱著雙臂,帶著疏離的笑容在一旁冷冷注視。那些生活中的瑣碎與腐壞片段,她經歷過,她從中獲得了終生難以忘懷的痛苦。於是對那些同樣受著苦的人,她沒有憐憫。她是一個無情的記錄者,只負責寫下來,客觀地描寫出所有細節,鮮有評論。她卻分明地把自己的態度擺明了:生命就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