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都非常清楚。
盧八娘自然也一直感念在心,她對幫我自己的人從不吝嗇,淮北王府與於郡守一直保持著禮尚往來,她笑笑說:“當然好,就從我的私庫裡出吧。”擁有鹽城的盧八娘非常富裕,她隨隨便便就能拿出上萬石糧食,上萬匹絹帛。
“早說了你的私庫都是你自己的,給平郡救濟的糧食物品都由淮北出,淮北又不是拿不出幾萬石糧食。”司馬十七郎一向認為盧八孃的也是自己的,以前用過不少盧八孃的嫁妝,但現在他反而要分清。原因就是他們有了兒子,在他看來王妃的東西一定要留給兒子的,所以他已經不肯用了。
當然,司馬十七郎拿出幾萬石糧食也非常輕鬆,盧八娘對整個淮北的經濟當然清楚,“那好,我出些絹帛吧,當年於夫人帶著於郡的女子為淮北軍做了那麼多的軍衣和軍鞋,這情誼我們永遠也不會忘。”
最後淮北調撥四萬石糧、兩萬匹絹布和一些生活用品藥材等送到平郡救災。又在平北城和淮北軍大營設立了捐贈處,由軍民自發捐贈,也得了不少的財物一同送往淮南。
應於郡守的要求,淮北的賑災活動儘管在淮北熱熱鬧鬧,大張旗鼓地送往港口,但過了江就悄無聲息,畢竟皇上已經以擔心胡人混入淮南而下令不許與淮北通商,於郡守也不想鬧大,他只不過是向朝廷申報無效,走投無路才求淮北王的。而司馬十七郎和盧八娘則單純出於報恩的心態,只要為了平郡百姓好,他們可以不在意政治上的影響。
當然這樣大的事件是不可能瞞得住朝廷的,但是大家心裡都以為淮北向淮南送糧,朝廷沒有理由反對,裝做不知道是最合適的選擇。
但是皇上的選擇並不走尋常路線,沒多久一紙文書送到了平郡,於郡守被免職並招回京城。於郡守接了文書,馬上收拾東西帶著全家人、親朋好友和平郡的很多百姓們投奔淮北王來了。他又不傻,當然明白若是回了京城哪裡會有什麼好結果!
司馬十七郎接到信親自出城迎接於郡守,並賞給他平北城內一座極好的宅子,拉著他的手笑道:“於大人先休息些日子,過些時候在淮北出任郡守。”
於郡守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卻哭得涕淚交加,“小臣在平郡多年,實在是捨不得平郡的百姓吃苦才到王爺這裡求糧,我不覺得自己哪裡錯了,可是朝廷卻申斥了我。原本我有時也會覺得淮北把淮南的人引走了,讓淮南越加地蕭條,而有些怨恨,但現在捨身處地,我自己也是走投無路過江而來。”
淮北王含笑道:“淮南淮北本都是一家,我也是因為要收復故土才北上的。現在我們既然到了淮北,就努力把胡人趕走,建好新淮北。至於將來,只等皇上罷退身邊的奸臣,淮南淮北自然還如過去一般。”
人的想法往往與所處的位置的關,於郡守重新站在了淮北郡守的位置上思考了一回,馬上就覺得淮北其實一點錯也沒有的,從大義角度,淮北王北上抗胡,堪稱忠孝,從百姓角度,淮北王給了前來投奔的每個人出路,稱得上仁義,那麼錯的自然是皇上了。
事實上,很多從淮南到淮北的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個過程,畢竟原本在他們的思想裡認為皇上有錯誤的思想大逆不道,但隨著在淮北時間的增加,看到淮北的興旺發達,看到淮北王眾望所歸,所有愈加肯定了這種想法。
皇上很快派了一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