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使,王忠嗣!”
見那排眾而出的將領說出瞭如是一句話,又認出了對方確是王忠嗣無疑,廖登科頓時又驚又喜。但他還是一絲不苟上前查驗了軍符,這才滾鞍下馬行了軍禮參見,起身之後想問些什麼,可他這官銜連鎮西軍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那會兒欽使牛仙童的人說是要去奪鹽泉橋,於是張了張嘴後,最終卻只是吩咐人移開拒馬讓路。很快,王忠嗣一行數百人風馳電掣地進城,待到河州刺史署門前下馬時,內中早有高王二人迎了出來。
“王將軍,此行可順利?”
王忠嗣聽到這話,敏銳地一挑眉,再看到遠處那些將卒全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他露出了一絲微微笑容,氣定神閒地說道:“鎮西軍一支偏師在巡行途中‘迷路’,正好遇到我,我就把他們帶回來了。”
第817章 事後算總賬
迷路……這話也就王忠嗣敢說!
當杜士儀還沒見到王忠嗣,就聽到一溜小跑進來的吳天啟稟報了這麼一個理由和藉口的時候,他忍不住哈哈大笑。於是,等到王忠嗣最終來到了書齋,他就又好氣又好笑地問道:“忠嗣,你這迷路的藉口若是傳揚出去,這些將卒可就沒辦法做人了!”
“只因為聽了郭英乂的挑唆,竟然不知高低,帶著兵馬出城前去奔襲鹽泉橋,簡直是從上到下全都利慾薰心,愚蠢透頂,只是讓他們丟個臉,已經是最輕的了!”王忠嗣絲毫不以為意,拱手行禮後就如實說道,“大帥,我是在鹽泉橋西邊的峽口附近,正好堵住了那撥兵馬,所幸我還有些名聲,再把大帥的大旗掣出來,又點出了恐是郭英乂潛伏在牛仙童身邊伺機為亂,這才把他們給帶了回來。路上一度和吐蕃軍馬對峙,但見我們往枹罕城方向來了,他們也就退了。”
隨行進來的高適和王昌齡聽到沒有趁機奪下鹽泉橋,頓時都露出了幾分疑惑。別看兩邊兵馬會合之後,也不過七八百人,可是,以王忠嗣當年數百騎兵就敢衝擊吐蕃贊普本陣的勇武銳氣,竟然會放過這麼一個大好機會?
王忠嗣頓了一頓就解釋道:“此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鹽泉橋容易,但兩國和議至今還不到兩年,大唐使節仍在吐蕃,倘若我軍先行挑釁,屆時反而給吐蕃留下了口實,屆時兵災再起,生靈塗炭,整個河隴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既然此次是某些人別有用心地矯詔行事,總不能上了此等惡當,所以我就自作主張將他們平安帶了回來。倘使有違大帥心意,都是我一人的罪過。”
見王忠嗣說到這裡便躬下身去,杜士儀立刻起身雙手將其攙扶了起來。端詳著年紀輕輕卻已經大將風範十足的王忠嗣,他不禁笑道:“放眼隴右,也只有忠嗣你會在這種時刻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區區一座鹽泉橋,倘若真的要奪,不過易如反掌,然則毀約進擊,又是在我大唐使節正在吐蕃探視金城公主的節骨眼上,讓金城公主和大唐使節如何自處?既勇且智,不行無義之戰,你這番措置沒有半點謬誤,深得我心!”
“多謝大帥體諒!”
一旁的高適咀嚼著王忠嗣和杜士儀的這番話,頓時覺得深有體悟。而王昌齡就沒想這麼多了,攢眉沉思了一陣就開口問道:“聽大帥和王將軍這番話,異日若有戰事,奪鹽泉橋就彷彿探囊取物一般。可不是我潑涼水,牛仙童畢竟是朝中欽使,來日大可將此事全都推到郭英乂身上。而且,等到他醒過來之後,一定會上躥下跳再次攪動風雲,咱們難道能一直扣著他?”
“為何不能?”高適挑了挑眉道,“現在人證物證確鑿,郭英乂是牛仙童自己安排在身邊的,又使左右殺嚮導意圖嫁禍吐蕃,而後又到河州,扣留鎮西軍中正將副將以及偏僻將校,欲圖謀奪軍權,圖謀不軌。這一條一條全都是聖人絕對不能容忍的罪行,大帥既然全數洞察,焉能坐視不理?”
杜士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