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了,楊三在昆明不受待見,莫要連累了大人才好。”
去總督府?那是傻子才幹的事情,宜良典史、周士清一家,都是自己的手筆,建個書院就去總督府邀功,怕是會有不少人得紅眼病。
再說了楊家與官府之事,自有老爺子做主,自己不熟悉雲南的官場,官府的事情還是讓老爺子去處理吧!自己的水平有限,到了總督府,萬一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那就不美了。
魏五說的不錯,名利二字就是對付官吏的大殺器,一點銀子一個名聲,這姜元吉就把宜良給賣了,他賣的這麼盡力,楊猛當然要給些鼓勵的。
“這個……,書院坐落於明湖的湖光山色之中,就叫明湖書院好了。”
首倡,是個不錯的東西,將來書院建成了,再弄個碑文,那他姜元吉的好處就大了,想到這個他也就沒了顧忌,直接為書院起了名字。
“好名字!不過楊三還有一事請教。”
見姜元吉的興致高了,想到在楊家莊園的醫學館,楊猛又有了新的想法,將兩者合二為一,也不知可不可行?
“何來請教之說?三爺有話就問,元吉知無不言。”
興致大好的姜元吉,也是敞開了心扉,這事兒上去之後,自己就是想呆在宜良,怕也不成了。
“楊三在莊子裡,建了一個醫學館,請了宜良名醫劉一貼開館授徒,不知這醫學館,能不能與明湖書院合二為一,也好培養些濟世的人才。”
建這個書院,楊猛雖說是被姜元吉趕上去的,但這事兒總的來說,對楊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銀子只要自己的買賣還能做,就不算事兒。
但是開這個書院,可不是為大清朝廷培養人才的,楊猛要把他變成自己的人才基地,從治病救人到造槍造炮、統治雲南,現在他最缺的就是人手。
窮困的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改變命運,而在大清要想透過讀書改變命運,做官是唯一的途徑,楊猛可不想把自己建的書院,弄成一個培養貪官汙吏的地方。
把醫學館併到書院,也是一種嘗試,只要這姜元吉沒有劇烈的反應,以後楊猛會加進去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
“可以呀!怎麼不可以呢?治病救人跟讀書做學問一樣,都是濟世之道。讀書之人未必個個都能取得功名,學些醫術不但能治病救人,還能養活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這個姜元吉沒有很大的反應,做郎中也是要讀書識字的,這書院與醫學館,並沒有衝突的地方。
第六十章 耕讀傳家
“可以就好!還有一事不知楊三當不當問?”
有些事情,還是要試探一下,姜元吉就是讀書人出身,而且還算是個成功的讀書人,做到這一縣父母的位子上,有些東西他要是接受不了的話,自己就要謹慎行事了。
對於大清,楊猛有太多的不解,後世的行事方法與大清的禮法,有很多相悖之處,許多忌諱的東西,他都不清楚,這個時代需要他一點點的熟悉,一點點的融入,做出頭的椽子,爛的也快。
楊士勤溺愛兒子,許多東西都能容忍,再者楊家是商人,對許多禮法上的東西都不太重視,楊猛想融入大清,又不想被改變太多,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試探了。
“三爺只管問,咱們之間還有什麼不能說的?”
在宜良苦熬了幾年,這些日子終於有了出頭之日,姜元吉心情大好,說話也多了幾份豪氣。
“楊家在宜良的產業,主要是以田莊為主,將來書院來了讀書人,供養方面就從田租裡出,而這些書院的學生,也可以教授農人子弟讀書識字,一來可以謀些收入,二來也算是報答耕種的莊農佃戶。
宜良素有滇中糧倉之美稱,但土地出產卻是差距懸殊,一畝良田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