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的砂金礦為自然金,呈不規則粒狀、片狀、板狀、樹枝狀、棒狀與渾圓狀。金的粒度較大,為肉眼可見金,多數大於,在巖金礦出露地段或近河流源頭,常有大金塊賦存。金含量多在92%以上。

(2)殘坡積砂金礦

區內殘坡積砂金礦發育於有巖金礦和鐵帽紅土型金礦賦存的低山丘陵地帶。砂礦上部為腐植層。厚0。2~0。4m,生長熱帶林木;下部為含金的沙土或粘土碎石層。一般厚0。5~1。5m。砂以石英為主,含有赤鐵礦、褐鐵礦、磁鐵礦等礦物;碎石為脈石英、燧石、赤鐵礦、基岩碎石等。粘土含量20~50%不等。金品位多為0。5~6g/m3。金的形狀、成色與沖積砂金礦類似。此類砂金礦易採易選。

2、鐵帽—紅土型金礦

產於含金高的岩石風化區或巖金礦的風化層中,是熱帶雨林氣候條件下分佈較普遍的一種金礦型別,分佈於低山丘陵區,由表及裡可分三層:

表層為腐植層,厚0。1~0。5m,有腐植土組成,生長熱帶樹木。

第二層為鐵帽,由豆狀赤鐵礦、褐鐵礦層或是矽、鐵、鉛、鈣組成的硬殼組成,厚0。3~4m不等。

第三層為紅土,厚度3~10m不等,紅土中常含有碎石與鐵礦塊。

金礦品位一般2~6g/m3,在巖金礦賦存部位可高達十幾至幾十克噸。

這類金礦由風化殘積和風化淋濾所形成,金粒普遍較粗,以1mm以上的金粒為主,幾克至百餘克的金塊屢見不鮮,金多呈粒狀、片狀與塊狀,含量多在90%以上。

3、巖金礦床

區內現已發現的巖金礦床有石英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巖型兩大類。

(1)石英脈型金礦

石英脈型巖金礦是xx綠巖帶分佈最廣泛的巖金礦,目前正在開採的巖金礦,大部分屬於這一型別。區內廣泛分佈的含金砂礫層的礫石絕大部分為脈石英,一般脈石英越多,砂金礦越富,這說明砂金礦的來源有很大一部分為含金石英脈,這也說明區內石英脈型金礦比較發育,尋找這類金礦的前景是可觀的。區內的石英脈型金礦以單脈型為主,也有網脈型。礦體多呈北東東與北北西走向,傾向不定,傾角多在45°以上,礦體長几十至幾百米不等,寬幾厘米至幾米,含礦品位變化較大,自每噸零點幾克到幾百克,平均品位多為8~15g/t。

這類金礦在氧化還原條件下可分為三帶,上部為金的氧化富集帶,中部在原始潛水面附近為金的還原富集帶,下部為含金較低的原生金礦帶。

金的賦存狀態以單體自然金為主,也有賦存於黃鐵礦晶體內的包體金與晶隙金,這些金也是自然金。金呈片狀、粒狀、樹枝狀、棒狀、纖維狀、粉末狀與塊狀,粒徑多在以上,約有50%大於。金粒中金的含量多在90%以上。

該類金礦在區內分佈比較廣泛。

(2)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

控礦斷裂帶由多條斷裂組成,頻寬幾十米至上百米,擠壓破碎強烈,沿斷裂帶碎裂巖、糜稜巖、斷層泥與片理髮育。此乃為高角度的壓扭性斷裂帶,具有多期多次活動的特點,故切剖較深,成為金礦良好的導礦與儲礦構造,使含金熱液沿斷裂破碎帶交代充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金礦帶。它既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又受雲英閃長巖與圍巖的侵入接觸帶控制;使礦體產於斷裂帶與接觸帶內,礦體的展布與形態、產狀、規模等均受兩者控制,使之沿斷裂帶與接觸帶呈脈狀、板狀、透鏡狀產出,在多組斷裂交匯與接觸帶轉折部位礦體膨大。(未完待續)

357 五行之金 2

礦體圍巖為綠巖帶與雲英閃長巖。圍巖蝕變以矽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為主,次為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