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結,一頭散放,上面粘了無數小幹蟲。
另有一箇中蠱的人求救,經醫生開方:用青布包雄黃末,加山甲末和皂角末,蘸熱燒酒,擦遍全身,擦出了不少的羊毛,耳朵裡也有羊毛伸出來,醫生叫這種蠱為羊毛疔。
根據醫宗金鑑記載:羊毛疔有的呈五色,有的長一丈。治療的方法是:叫患者服五味消毒飲,也就是用青布包雄黃末、蘸熱燒酒,用它擦前後心,先擦一個大圈,後擦一個小圈,擦前心時羊毛疔會移至後心,擦後心時羊毛疔會移至前心,要反覆擦來擦去,羊毛才會出現,取出的羊毛要挖一個深坑把它埋了。(未完待續)
449 黑魔法 下蠱 5
明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廣柀發生一件植物蠱疑案。在香山縣的山林裡,有一種草叫胡蔓草,葉子像蓴花,有黃色、有白色,葉子含有劇毒,放入人的口裡,人就會百孔出血;葉汁若吞進肚子裡,腸胃也會潰爛。當地的莠民常常利用胡蔓草做蠱害人。
崇禎時代某年春天,雲南人羅明夔到香山縣當縣令,瞭解胡蔓草害人的情節以後,就下令:一般人向本縣告官的,每人隨繳胡蔓草五十枝。這道命令下了以後,胡蔓草也就砍光了。羅縣令把收繳的毒草,親自監督雜役焚燒,不久,這種毒草便在香山絕跡。
當地的醫生也訂有治胡蔓草劇毒的藥方:取母雞孵的雞蛋一個(沒有長小雞的),把它煮熟,研成細末,加一湯匙清油,中胡蔓草毒蠱的人每天服一次,就會吐出胡蔓草蠱。蠱在“上鬲”的,加用膽?五分,放在熱茶裡溶化後服用,就會吐出蠱來。蠱在“下鬲”的,用鬱金水二錢放在菜湯裡服下,蠱也會吐出來(見廣志,道光年修)。
拍花蠱:
古代社會的“拍花”,也是放蠱的一種方法。在中國民間,有些逃荒的婦人,頭上裹一塊藍布,走到一處人家,與人寒暄的時候握著他的手,在他的手心拍幾下,並說“好,好”。第二天,這個被她拍過手心的人就會忽然仆地,發起顛來。有一家人家就發生過這種情形,請中醫治療,斷以後才發現這個人中了蠱,後來經由專門治蠱的人治療,服藥後他口中竟吐出幾十個紙團。這種紙團就是蠱。
以木偶和紙人作怪木偶也可用來害人,但利用木偶和用毒蟲造蠱不同。後者是活生生的蟲造成的蠱,木偶卻是木頭製造。不可能有毒。但巫人會利用木偶和紙人作怪,來擾亂別人的安寧。
清人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一個術士專造木人(即木偶)、紙虎(即紙人)作怪,打擾別人,當事人送錢給他,木人、紙虎會暫時停止作怪,隔一陣子又死灰復燃。聊齋志異也記過木偶和紙人作怪的故事。金章宗元妃李氏嫉妒皇帝,曾叫一個名為李定奴的女巫剪紙作紙木人,製成鴛鴦符作怪(見金史卷六十四)。
治蠱的藥草:
古代醫藥不發達,如有人染上了蠱毒。通常用兩種方法治療:一是服用草藥,
周禮稱這種草藥為嘉草(見庶氏注),一是禱告神明,請神明降下醫藥,史記就有“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見封禪書)的記載。
後漢書說:在仲夏月,用一根米色的繩索,將葷菜和彌牟連在一起來撲滅蠱毒,在大門上掛一枝桃樹以驅邪氣(見禮儀志)。本草綱目引用古代療治奇毒的藥方。是在每年五月五日收取許多毒蟲做蠱,這種蠱主治惡瘡,不料後來有人利用這種蠱來害人。
民間在端午節當日午時也有“聚五毒”和飲雄黃酒、在脖子上搽雄黃酒的舉動。其用意都在預防生瘡。治蠱的藥丸江蘇省溧陽縣的鄉下,早年常有人中蠱。當地的竹林寺有一個會治無名種毒的和尚,製造一種藥丸專門治療蠱毒,一枚藥丸的售價是絹一匹,治癒了不少中蠱的病患。
在當地做“觀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