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想知道《神探貝斯特》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投推薦票、月票。)

542 春秋 2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榖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榖梁傳。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春秋公羊傳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榖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為補這一遺缺,後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並稱春秋三傳。《傳》的《春秋經》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異,傳文按年合併。先經後傳。本欄春秋為單行本,其他三傳請到本書館十三經欄目閱讀或下載。

品讀方法摺疊編輯本段

《春秋》是經而非尋常史書。讀《春秋》之法,必尊以經而後讀之,須懷以誠敬之心讀之。非此而不能明其大義所在。若與二十四史同而混讀,必生乖張之心,必生偏狹之念。如是則終生不能明於聖賢之道也。

《春秋》以一字為褒貶,微言大義,在乎其中矣。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緣何也?惟其懼以貽臭千古。為萬世所唾罵,受鬼神之誅耳。故是《春秋》為經。以大義所存焉。此等深意,雖以史遷之賢而不能及。今人或以曲筆諷之。其謬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