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這和氏璧在沒有被雕琢成傳國玉璽之前就有著一系列的傳奇故事。人們記得最清楚的恐怕就是“完璧歸趙”了。

秦昭襄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直到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才最終落到了秦始皇的手中。

和氏璧的曲折命運似乎預示著傳國玉璽的多舛命運。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徵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永保江山。可秦二世而亡,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歷程,並最終湮沒無聞,成為一大歷史謎團。

傳國玉璽失落、重現、再次失落,有過好多傳奇的經歷,也不是所有天子都能夠得到這“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的,所以後世不少君王又製作了很多它的替代品。而唯一能夠證實這枚傳國玉璽的特徵就是這角上的金鑲玉了。

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細心呵護著玉璽,並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並將其珍藏在長樂宮。

西漢末,王莽篡權,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璽。最後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璽,老太后感覺被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玉璽被摔掉了一角。後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公元937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後周太祖郭威登基時,曾遍尋傳國玉璽而不著,便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聊作安慰。這兩方印璽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權的象徵。不過,宋朝一直沒有放棄重新發現傳國玉璽的希望,在宋朝有許多發現傳國玉璽的訊息,但都未計入正史。而現在出現在戴博文手中的這枚玉璽的真偽也讓雷濤一時無法判定了。

“戴先生,這東西是什麼我想我們都不用說了,這金鑲玉的角就是它所代表的身份證明。至於這東西的真偽……”雷濤的話表示他已經知道了這東西就是所謂的“傳國玉璽”。但這傳國玉璽是不是真的,卻是他表示懷疑的。

第四百二十四章 崖山所遺

雖然對於戴博文手中的這傳國玉璽的真偽還存在疑慮。但雷濤也不能貿然斷定這東西就是假的。

由於這枚玉璽的經歷太過傳奇,多次遺失又多次現世,而且每次現世之後總有人會考證現世的是真品,自然也有人考證那是仿造的贗品。如此忽隱忽現的結果就是這傳國玉璽的真偽誰也說不清了。

雷濤接過這玉璽仔細的端詳著,他看得非常仔細。特別是兩處增刻的字跡,一處是曹丕在傳國璽肩部增刻了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這是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後,讓工匠補刻上去的,以證明其接受禪讓並非“篡漢”,顯示其國統的合法性。當然,這樣的舉動在現在看來就有些欲蓋彌彰的味道了。

另一處是後趙石勒滅了前趙,得到傳國玉璽後,別出心裁的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四個字,這和曹丕在上邊刻字表示自己帝位合法性的小動作是一樣的目的。

雷濤在這玉璽上已經找到了這兩處在正史中有記載的增刻,位置、字型分毫不差。這就給這枚傳國玉璽的真實性加了不少的分數。

歷史上由於這枚玉璽多次失蹤然後又多次重現,從歷史典籍上來看一般來說,這傳國玉璽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後唐李從珂手裡,他亡國時帶著玉璽登樓**。從那之後,傳國玉璽至此下落不明。而後雖然曾經出現過不少聲稱找到了傳國玉璽的人。但那些玉璽的真實性就已經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