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決定,與其讓這些倉庫開著丟臉,還不如一把鎖鎖上,別人看不到裡面到底是什麼模樣的,那樣還好一些。”

“自欺欺人!這樣鎖著難道就能有效果?看看這些鎖那鏽蝕的程度,傻子才會不知道,這些倉庫根本就不常用。要想有面子,還得要靠實力說話,不是做做表面功夫,就以為能瞞過所有人,那樣等到真像被人揭露出來以後,除了被人調笑,沒有別的任何效果。”劉東不屑的說到。

“是啊,就是這麼個道理,最開始的時候,那些廠裡面的領到還有掩蓋真像的想法,但都那個時候了,又有誰會不知道這些船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底子?你把倉庫大門鎖上,是可以拍著胸脯說裡面裝滿了造船材料,但如果你真有那麼多的造船材料,你幹嘛不敢接活?就連弄個小漁船,都還要買主先把材料運過來,你那麼多的倉庫都是滿滿的,豈不是不能自圓其說?所以到後面那些廠領導們也都明白了,掩蓋是沒有用的,於是也就不再管這些倉庫是否丟臉的問題,直接就忽視掉了。上面的領到都不重視,你還能讓下面的員工重視?一來二去,就弄得這些鎖鎖上去以後,就沒有下來過,幾年的時間過去,風吹雨淋的,鎖成了這個樣子,也不奇怪。”張亞平平靜的說到。

如果張亞平是這個造船廠的老員工,可能說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會帶著一種唏噓的口氣。但張亞平卻不是,所以說到這麼一個造船廠衰敗史的時候,就當是一個故事來講。

聽到這樣的故事,劉東倒是沒有多大的反應,現如今的國企,大抵都是如此,算不得什麼新鮮的事情。船廠的衰敗,有著客觀的原因,主觀的原因也是不少,反正要說到這裡面的門道,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的。

像這種中小型船廠,本來就是時代的產物,當年花大力氣搞,是出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卻是泯然眾人。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做為機工部老人的劉東,當然很清楚。

三年趕超英國,五年超過美國,這樣近乎於幻想的口號,當年可是堂而皇之的喊了出來。也不想想那個時候的華夏,底子到底有多薄弱,連吃飯都是大問題,又哪裡有更多的資源來發展這些工業。搞工業搞的是什麼?不就是搞的錢麼?

當年英國的崛起,都還離不開累累白骨,死了多少黑人和土著?就連他們英國人自己,也沒少在變革當中犧牲。這樣的情況下,才換回來英國霸主的地位。而那還是在資源競爭強度遠遠達不到現在這樣水平的時候才能做到。英國當年是坐擁三塊半大陸,而且還是資源最為豐富的三塊半大陸,一個非洲,一個南美洲,還有一個北美洲,甚至還有半個亞洲,才能有這樣的業績,華夏當初憑什麼?就只有憑藉人力。

別人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還那麼艱難,當初的華夏百廢待興,哪裡能達到那樣的程度?既然資源只有那麼一點,大面積撒網,能靠有限資源崛起的企業,畢竟不會佔到絕大多數。很明顯,當年的奮進廠,也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才會形成現在的局面。

更何況,在改革開放以後,資源的利用更加的集中,這些時代產物,就更得不到多少有效的資源,不垮掉,還能幹嘛?雖然後世很多人都說,國企的整合真正開始的時間是在九十年代末,兩千年以後開始的。

但實際上在改革開放以後,上層就有意識的這樣行動起來,把優質的資源緩緩的向有實力的國企傾斜,至於那些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國企,那就只有愛莫能助了。後世國人說到那些國企當中的巨無霸,是相當的羨慕嫉妒恨。

但國企巨無霸的產生,也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也可以說是踏著累累中小型國企白骨而走過來的。後世那個樣子,不過是在享受勝利的果實而已。如果他們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