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後人便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智慧過人。傳說他是黃龍體,有四張臉,先後打敗了無數的敵人,最後在鼎湖乘龍登天,安坐在天廷的中央,做了中央的天帝。他手裡拿著一條繩子,和他的屬神后土,共同統領四方。其他四方分別是:東方太昊,屬神句芒;南方炎帝,屬神祝融;西方少昊,屬神蓐收;北方顓頊,屬神玄冥。這樣隨著黃帝和四方天帝的確立,一幅完整的神國組織圖便繪製成功了。

同時,還經常有百神來朝見他,他也經常派這些神替他做事。天上的雷雨歸他主管,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使陰氣和陽氣相互交感,震動為雷,激盪為電,交和為雨,發怒為風,亂而為霧,凝結為霜,分散為露,聚攏為雲,升騰為虹霓……(見《太平御覽》卷六引《天文錄》)。由此可知,黃帝作為神話形象,奇異荒誕。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領,這是歷來神話創作者的誇張。實際上所謂黃帝四面,無非是表示他對四面八方的動態都很注意瞭解,方有每戰必勝的可能。

黃帝生活的時代還是部落、氏族聚居時期,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部落聚居的地方,歷史記載各有不同。有的說,黃帝族發祥於今陝北地方,後來沿北洛水向東南遷徒,渡過黃河,又向東北發展,終於定居在今河北涿鹿附近的山彎彎裡,史書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曰“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部落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大體活動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這時黃帝部落已逐步由遊牧轉為從事農業。

後來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與黃帝同時的還有炎帝族和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以及江淮流域以三苗等為首的苗族。炎帝族也發祥於陝北,後來沿渭水、黃河東下,到達今山東地區。炎帝姜姓,其先為神農氏,大約是最早從事農業的民族。傳說炎帝牛頭人身,大概以牛為圖騰。九黎族活動於山東至安徽中部地區,史稱“東夷”。

大致來說,北方西部是黃帝族活動地區,中部是炎帝族活動地區,東部是東夷族活動地區,南方則是苗蠻族活動地區。

也有人認為,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的裔民少典氏、有礄氏等氏族,由於西部山地洪水氾濫大地灣變為大湖的原因,離開了大地灣—老官臺地區,而向南遷徙到秦嶺常羊山(常陽山)重新建立了觀天祭祀中心,並在這一地區繁衍了炎帝氏族和黃帝氏族,創造了繼大地灣文化之後的仰韶文化。

炎帝和黃帝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而是同父異母兄弟,黃帝是少典與附寶所生,炎帝是少典與任姒所生。這個龍圖騰的國家,是華族伏羲帝和女媧帝的直系家族,其國為有熊國,但從秦漢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熊”字的真正含義了。上古的“熊”字是“上今下酉”,即“上今下酉”字,為“帝王”的意思。有熊,是族中有帝王的意思,是華族伏羲帝和女媧帝的繼承人,世襲龍圖騰。後來孔丘寫《春秋》篡改了,《帝王世系》也不傳,加之秦王詛咒楚懷王熊槐為“熊相”,楚語“‘上今下酉’槐”音與“熊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