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武器實驗區,碼頭上的一個戒備森嚴的洞庫裡。這裡面彷彿放著潛艇,因為洞庫居然直通水面。

可當里希特霍芬見到那個東西的時候,他不由呆住了。

“唐,你得告訴我,這他媽到底是飛機還是船?”

“嘿嘿,我的兄弟,這玩藝即不是飛機也不是船,它是艇!”

這次為了使海島上的德軍獲得補給,唐雲揚不惜運用他為海軍準備的快艇。當然這種快艇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它是地效飛行器。

1935年,芬蘭工程師里奧利用“地面效應”現象,設計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衝翼艇。

雖然大型地效應艇直到80年代才被當時的蘇聯生產出來,但這並不妨礙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就開始研究這件東西。

鐵翼公司生產的狂飆式地效飛艇,與“隕石”一樣來源於一次失敗。

原本是打算研發一架雙引擎水上飛機,這種研究打算為戰爭結束後,中程客機的開發、使用鋪平道路。可惜的是由於發動機動力問題,飛機根本就沒有能夠離開水面。

但失敗在愛錢的某人眼裡,自然成為某種契機,所以麥克。郎找到了唐雲揚。

可令他絕沒想到的是,唐雲揚給他提供的辦法是縮短、加寬並抬高機翼,同時在機翼前加裝短翼用以固定兩臺發動機。

同時要求它們試驗的時候,這艘看起來半飛機、半船的怪物居然就飛了起來。但它的高度、可真不怎麼樣,不過區區幾百米的高度而已。唯一的好處,就是這傢伙的載重量可比飛機大得多。

當然他們可不知道,按唐雲揚說的辦法他們改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飛機,而是屬於地效飛艇當中的一類。尤其唐雲揚知道一些特殊的,這時的人還沒有可能發現的事情。

例如,當機翼距地面高度為機翼長的15%時,地面效應最明顯,機翼的升阻比可提高30%以上,這一區域被稱為地效區。

在地效區飛行的飛行器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柔和地托起,所以有人戲稱“地面效應”為“上帝之手”。

這在當時瀏覽“裡海怪物”,這種大型地效飛艇的時候就看到過。還有地效翼艇機翼前上方安裝推進系統,可以利用發動機產生的強大氣流在機翼下形成一個動力氣墊,以增強地面效應,托起飛行器。

所以說,科技這東西,有的時候就如同一層窗戶紙。當你弄明白的時候會覺的,原來原理居然如此簡單。

鐵翼公司為了定型這種狂飆式地效飛艇,先由小的模型論證開始。一步步按照風洞與水動力實驗室測試的結果改進,結果就有了這艘寬機身,擁有大展弦比機翼的“海上狂飆”。

與飛機相比,地效翼艇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它的方向控制性和運動穩定性比飛機好,駕駛員也無需特殊培訓,維修保養也比飛機簡單方便。

特別是由於地效翼艇在地效區飛行時升阻比高,在同樣的載重量和飛行速度時,耗油量比普通飛機要低30%以上。

地效翼艇不僅可在水面航行,也可以在沙灘、沼澤、冰上、雪地等多種地形上航行,兩棲性較強。

這次為了遠赴特魯克海軍基地,這次飛行屬於4500公里的超長飛行,所以狂飆式地效飛艇上裝載的了大量燃油。載員除過唐雲揚三人之外,只餘正副駕駛和機械師各兩人。

因為地效飛艇的起飛的要求是,海Lang高度不能越過3。5米。因此狂飆式地效飛艇開始滑行時,始終處於防波堤的裡側。

在海里滑行時,由於速度相當快,因此使人不適的顛簸相當劇烈。然而透過滑行起飛之後,令人不適的顛簸感立即消失了個無影無蹤。

“唐,你快看,我敢保證這傢伙比飛機的速度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