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的中國人見到這樣的場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胡林翼看了一會兒,突然口冒鮮血,昏倒在地。

胡林翼醒過來的時候,對曾國藩說:“太平天國好對付,難對付的只怕是這些洋人啊。魏源在《海國圖志》裡提出的‘師夷之技以制夷’,看來不能再等待了!”胡林翼受了刺激,回到武昌後沒幾天就去世了。

湖南人胡林翼在去世前感到緊迫而提出的問題,就是要搞洋務運動,他應該是清朝第一個提出這個想法的官員吧。曾國藩即刻採納他的建議,開始“師夷長技”,開辦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來,安慶製造局成為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起點。

曾國藩引進外國的技術製造槍炮,為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做準備。在安慶,他接見了從海外回來的容閎,叫他立即去上海籌辦江南造船廠,放手發展洋務。他還派人去蘇北尋找在高郵任知州的魏源商量大計,可惜魏源早已自動棄職回邵陽老家去了。

曾國藩雖然沒有找到魏源,仍然和李鴻章一起倡辦洋務運動。他讓李鴻章自創淮軍,全部配備洋槍洋炮,並且採用“泰西陣法”,對軍隊進行了改革。

左宗棠的開放意識似乎比曾國藩更強。他向洋人貸款平定西北,平定新疆,引進德國的裝置開創西北近代工業。在這之前,他已在東南沿海開設了福建造船廠,修建了馬尾軍港,建立了南洋水師,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還是在南洋水師之後建立的。

晚年的曾國藩行動不便,常常坐在地球儀前出神默想。有一幅圖畫,上面是曾紀澤兄妹陪伴父親看地球儀的情景。不管曾國藩在想著什麼,他的眼光在搜尋中國以外的世界,在欣賞藍色的海洋,卻是無可置疑的。曾國藩看著外面的世界在想著什麼,從他奏請派遣第一批幼童出國留學就可以猜出端倪。可以說,這是曾國藩繼讀書人帶兵打仗、建立一支強大的地方軍隊之後,第二次開風氣之先了吧。而這一次的開創,更需要開闊的思維、開放的心態,以及創新的勇氣。

湖南人是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不過,魏源、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都沒有看到的是,外國列強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相對於中國的封建王朝而言所具有的優越性。而日本人卻在大致相同的年代,在從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之前,就不僅已經看出了西方科學技術比自己發達,而且也看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勝過了他們的封建政治,因而在努力地學習和模仿。因此,日本很快就走在了中國的前面。

令人欣慰的是,湖南人不久就看到了自己認識中的侷限性。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湖南人出國留學成風,其中以到日本留學的居多。湖南人發現,中法戰爭,中國打勝了,也要割地賠款開通商埠。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打輸了,更要割地賠款。頭腦清醒的湖南人對清廷失望了,不再對愛新覺羅的子孫抱有任何幻想。

曾國藩、李鴻章和奕訢經營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經過甲午戰爭的喪師折艦、割地賠款,竟然全部破產。洋務運動耗費了中國將近三十年積累的國家財產,單純地追求船堅炮利,卻不去觸動落後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甲午之後,中國人痛定思痛,維新思想開始興起,甲午是中國人特別是湖南人思想革命的一個轉折點,湖南人開始把更大的熱情傾注於國家的存亡。

用西方科技武裝起來了的日本,是中國最大的威脅,而日本又是中國必須認真審視的國度。日本,同樣是被歐美列強用軍艦和大炮開啟國門而走上維新變法之路的。從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