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夠造成的。
為什麼有些人一讀書或學習就心不在焉呢?內在的原因是,眼睛雖然盯著書本,但腦子 裡卻想著毫不相干的事情。另一外在原因是,外界環境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要克服注意力的分散,使其高度集中的最根本的辦法是,自覺地磨練意志,養成自我控 制的能力。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指出,醫治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陷,可以採用演算數學的辦法。因為 演算時必須全神貫注,做起習題來,對來自環境和自我的干擾,就都不在意了。
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強調 的正是注意力集中。如果我們想獲得好的記憶,請牢記這條古老的遺訓吧!
關於視覺與記憶力的關係,有人曾針對注意力做過實驗。心理學家拉貝爾於1983年進行 了一項實驗。他給予一組人員5個字的單字,要他們將中央那個字的種類加以劃分,同時要 求另一組人將整個單字分類出來。也就是說,他讓第一組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中央的一個字 ,而第二組的注意力則放在所有單字上。
在實驗當中,拉貝爾不時地在與5個字的單字同樣的空間中給予一個文字和4個+記號的 測驗刺激,並要求受測者進行該文字的分類判斷。這時候,被設定把注意力投注到整個單字 上的組別,不管那一個文字是位於哪個位置,其反應時間幾乎都相同。可是,被設定只把注 意力投注在中央那個字上的組別的人,只有在測試文字位於中央位置時反應時間比較短,其 他的位置則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由這個實驗可以得知,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在這個範圍內巧妙地處理接受到的資訊 ,便成為提高記憶力的條件之一。
換言之,特定資訊被我們記憶到什麼程度,是由整體的注意力層級和分配方法來決定的 。
一般而言,我們看一件事物時往往先從整體看區域性,再從區域性看整體;可是大部分時候 ,人們都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典型的情況是,一旦掌握了整體的大致印象,我們就認為自 己已經完全瞭解了,這就是所謂的“見林不見樹”型別,粗心大意、性急或者比較浮躁的人 都有這種傾向。反過來也有“見樹不見林”的人,這種人只注意到細微處,卻沒能好好地掌 握整體的意義。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超級記憶力訓練法 第一部分(11)
接收新資訊時不能只憑表面印象加以解讀,必須經過充分地咀嚼,從各種角度來分析信 息。
所謂仔細“看”就是仔細“搞清楚”,仔細“記憶”。因為透過反覆咀嚼資訊,該資訊 就會自動輸進你的記憶裝置當中,和相關的資訊結合在一起,擴充套件腦中的記憶網路。
興趣或關心其實都受到後天環境和先前經驗的影響。有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想嘗試,有 的人則好惡分明,還沒嘗試就先排斥。如果我們只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倒還好,問題是 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們總難免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心不甘情不願去做一件事,不 但沒辦法集中精神,也容易發生錯誤。不僅如此,千篇一律的工作也會使我們的注意力習慣 化,精神鬆散,導致缺乏緊張感和充實感。
我們之所以竭盡全力從事艱難的工作或解決困難的問題,不也是因為透過工作可以獲得 “生存的價值”或“自我充實的成就感”嗎?所以,瞭解自己從事的工作或學習的課程對自 己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就很重要。
不管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自己的工作或學習對自己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有這種認知 才能產生“衝勁”。譬如,橫渡太平洋這種極限運動應該是當事人自發的挑戰自我的一種欲 望,而非受到外力的強迫。
換言之,“為了什麼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