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與發展 四二、中路邊界衝突(第二更求推薦)

我沒料到的是在五十五年夏天,在烏希木河與額爾齊斯河之間中路軍隊首先發生了衝突,結果險些就成為一場大戰。

由於中路協定中只劃分了大致的邊界走向,並沒有確定確切的邊境,路國史太倫上臺後,鑑於損失了原先侵佔中國的大片領土,所以一直不太甘心。在史太倫的鼓動之下,路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公然叫囂要以武力奪回“失去”的土地。

路國這兩年大約調集了近一百二十萬的軍隊,越過烏拉爾山脈,進入西伯力地區,對我方造成了強大的壓力。

我現在也在這一地區集中了第四、五、七、十四共四個集團軍和第一裝甲軍近七十萬人萬人,另外在北蒙省還駐紮有第一騎兵集團軍十五萬人。

從春天開始,路國軍隊就不斷地進入到烏木河以東與額爾齊斯河的三角地帶,蓄意挑起紛爭。路國也開始宣稱對鄂木斯克以北的這塊十幾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帶擁有主權,我國政府曾嚴正宣告,伊額地區(烏木河…額爾齊斯河三角地帶)是中華領土不容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軍隊有能力、有決心捍衛祖國的每一寸領土!

事情首先於烏木河以東的一小片土地的爭端引起的。五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大約有八九十名路軍哥薩克騎兵在烏木河以東,巴布斯克附近的地區放牧。中方軍隊認為中路邊境應為烏木河及至烏拉爾北緯五十五度線為標準,而伊額地方則應按照河流為自然分界線,其河南地帶應屬中國領土,於是派騎兵將這些哥薩克騎兵驅逐到了河對岸。

兩天後,哥薩克援兵到達,與路國軍隊一同又渡過了烏木河,進入巴布斯克地區。這次中國邊隊騎兵在經過一場小型的戰鬥之後,沒能將這股軍隊趕走。

我軍駐紮在鄂木斯克的第四集團軍司令周奉先也屬於好戰分子,隨即命令約一個旅的部隊趕往這一地區,六月底,我軍發動反攻,成功地將路軍就趕到了河的對岸,我軍一度突破河西路軍防線。

路軍總指揮葉戈羅夫集合了約二百輛坦克及三百輛裝甲車,以裝甲兵反攻。

七月三日,我軍撤回河的東岸。

於是雙方從後方增調炮兵增援。我軍在七月底的一次反攻中成功將路軍驅離河東地方。此後雙方在夏天一直維持爭持局面,雙方的火炮隔岸互相不斷相互射擊。

直到九月底,我將新裝備的攻擊機全部調往這一地區,在十幾天內摧毀了路軍大約二百多輛坦克和三四百門火炮之後,路軍開始後撤,中路邊境衝突這才算告一段落。

此後,由於冬季的原因,雙方大致維持了和平的態勢。

但是整個冬天兩國誰也沒閒著,雙方不斷地調集兵力,我又將國內剛裝備的第二重灌甲軍也調往了鄂木斯克,現在我國在鄂木斯克一帶,額爾齊斯河地區佈署了大約兩個集團軍(第四和第七)、兩個裝甲軍(兩千二百輛坦克,一千五百輛裝甲車)近五十萬軍隊和近一千架作戰飛機。

路軍也調集了七十萬步兵、三個裝甲師和二千多架飛機,在五十六年春天,雙方可謂劍拔弩張,大有決一生死的架式。

不過事情卻由於德國人發動對捷克的入侵,使得路國感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史太倫主動提出和談,最終雙方簽定《中路邊界紀要》,路國放棄了對依額地區的無理的領土要求。

不過,由於路方並沒有撤出軍隊,我也不敢輕易撤軍,雙方大致就僵持在這一地區。

我將最精銳的兩個裝甲軍全佈署到了這一地區,還有大部分的作戰飛機,根本無法撤回到內地來。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和北洋軍閥們的談判進展的還算順利,北洋政府從原則上同意了將在兩年內將軍隊逐漸移交到人民軍的手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