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多漢臣都替韓昉擔心,怕他南下後會受到為難,但韓昉接到任務卻甚是坦然,當日便上路,途中並無拖延。
對於像韓昉這樣的人物,漢部密探部門都會安排密子一對一跟進。所以韓昉從會寧出不久,津門的楊應麒便知道他要來了,特地吩咐下去:按正常禮節接待,不許逾禮,也不許為難。因此韓昉過遼口後順順利利地便進入遼南。
他過遼口時己感嘆萬分:遼口燒成灰燼的事他不但知道,而且親眼看見過那廢墟。這前後才不過九個月,一座更加堅實的港城便重新立了起來!漢部這種可怕的重建力量讓韓昉心下震駭。這個海邊部族,到底還有多少家底!
去年他跟趙觀達成默契後,漢部果然沒有為難他的妻小,只是派人暗中送到大同府去;也從來沒有將海邊的那件事情當作威脅他的把柄,甚至在遼南最危險的時候漢部也未曾派人來要韓昉做什麼為難的事情。這些都讓韓昉感到自己沒看錯人:漢部至少是楊應麒並非一個沒有信用的人。
“七將軍的意思,並不是要韓大人去幹臥底之類的危險事宜,只是希望大金朝廷內部,多一個親漢部的要員而己。若韓大人願意與我們交個朋友,那麼在適當的時候,說兩句對漢部有利些的話卻不是要韓大人為我們刺探軍情機密。除此之外,韓大人便與大金其他漢兒官員沒有兩樣。如果哪天韓大人不樂與我漢部為友,那我們便好合好散,漢部絕不相強,更不會脅迫。”
韓昉想起了趙觀的話據說這也是楊應麒對他的期望。
“真這麼簡單就好了。”韓昉想,因為如果這樣,那無論這次北國各大勢力互相傾軋的結果如何,他自己都有進逗的餘地。漢部沒有對自己提出過份的要求,卻為自己準備了一條後路這是一個很誘人的條件,也是韓昉很樂意見到的處境。於是韓昉便假裝著從來沒有見過趙觀,無論在宗翰身邊還是在會寧,都老老實實地按照女真的規矩奉行文臣之責,雖然會寧那種蠻夷氣息極為濃厚的地方並不適合他,但他也儘量忍著。汴粱朝廷的出賣斷絕了他歸宗大宋的希望,他如今唯一活路,就是服從大金。
從遼口到津門,一路都很平寧。看沿路莊稼的長勢,在經歷過去年的歉收之後,今年遼南的收成應該差不了。而進入津門以後,韓昉的心境沒來由地一寬。為什麼呢?沒有人來歡迎他,此刻的津門也沒有特別的慶典或者活動,尚未到交易旺季的市井也不算繁華,不過韓昉的心情還是變得很好!或許是因為他聞到了這個城市的文明氣息!那是隻有文人才能聞到的文明氣息!
韓昉是大遼天慶二年的狀元,如果以科舉出身而論,此刻整個津門也就只有李階能壓他一頭(李階是大宋禮部會試之魁,雖同為第一,但大宋與大遼同等緩考試的含金量畢竟不同),在北國,他的文學詞章都是十分優秀的,楊樸等人在東京道號稱知學,但大遼之文化集中於燕雲兩州,東京道與燕雲兩路在遼時雖同處一國,但燕京士子向來視之為蠻荒,也正是這個原因,楊樸的人脈通達於張玄素、盧克忠,卻還打不進燕京路士人的***裡去。韓昉便是這樣一個文化環境中產生的佼佼者。這樣一個人來到津門這樣一個地方,如何叫他不歡喜留戀?
如果說他之前他在親近漢部以取利和疏遠漢部以避禍兩方面的權衡中傾向於後者,那現在則明顯己被津門這個城市所誘惑。
花開花落,有投無缺
韓昉是有副使的,他在宗翰處和在會寧的時日尚淺,還沒有時間建立起一些私人勢力,所以他的副使也不是他能信任的人。他有些害怕到了津門後楊應麒以過高的規格接待他這可能會導致跟隨他而來的人生疑。幸好,漢部的接待很禮貌也很敷衍,這種看似無意其實意味深長的安排讓韓昉暗歎楊應麒的細心。
第一天楊應麒沒有出現,只是由楊樸與韓昉交接一些禮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