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十年,增練大同、太原二鎮馬步營。衛榮光增練馬隊五旗,以三旗駐口外,二旗駐口內,以佐湘軍之不逮。由山西省迤西,為陝西之北境,惟榆林、神木一隅,地接蒙疆,而障以長城,環以河套,民情馴樸,防務更簡於燕、晉也。
新疆為西域三十六國故壤,歷代籌邊列戍,近在玉門,遠亦僅龍堆而外。自乾隆年準部平,道光朝回疆定,至光緒間,再定天山,開省治於迪化城,設五府三十六縣。而俄羅斯邊境由北而西,綿延錯亙。自奪取霍罕三部後,伊犁及南路喀什噶爾皆與俄屬相接。全境中界天山,分南北二路。北路為準噶爾部落,西北以伊犁為重鎮,烏魯木齊當往來孔道,塔爾巴哈臺為北境屏籓。南路悉回族所居,烏什當適中之地。葉爾羌、喀什噶爾雄冠諸城。英吉薩爾西達外籓。
乾隆十八年,以準噶爾逼處邊境,哈密及西藏北路雖已設防,而選將備,具駝馬,簡軍實,勘水草,儲糧餉,修城垣,諸端待理。命疆吏先事籌備,次第施行。哈密已駐重兵,而防所全恃卡倫。天山冰雪嚴寒,加意撫循士卒。南路各城,以滿洲營、綠旗營協同防守。和闐、庫車、闢展諸城,則但設綠旗營兵。其卡倫臺站,自哈密西至闢展,北至巴里坤,自闢展西至庫車,北至烏魯木齊,自庫車西至烏什,又西至葉爾羌,又西至喀什噶爾,其南至和闐,視卡倫之大小,定戍兵之多寡。各臺站設駝馬車輛毋缺,前行阻水,則造舟以濟之。二十四年,戡定準部,北路重地,鹹分兵設防,山川隘口,悉置卡倫臺站。各卡倫設索倫、錫伯、厄魯特兵丁自十名至三十餘名有差。各臺站設滿洲、綠旗、察哈爾兵丁各十五名。南路各城設辦事大臣。其理事回官阿奇木伯克以下,各有所司,分統回兵,隸駐防大臣調遣。二十六年,設伊犁馬步兵二千五百人。二十七年,設伊犁將軍及參贊領隊大臣。三十一年,設烏魯木齊辦事大臣。
嘉慶二年,於惠遠城之北關,增調戍兵。
道光六年,以新疆防軍已增至萬餘人,令疆吏調兵四千人赴回疆,二千人赴阿克蘇,協力防堵。又因喀什噶爾防兵較少,於城北要隘增兵三營,城南增兵二營。八年,分遣喀什噶爾防兵四千三百人防守各路,選精壯二千人分十班教練。那彥成因阿克蘇為南路要地,增兵千人,合原有防兵凡二千餘人,以控制南北二路。其冰嶺一路,北通伊犁西南卡倫,外通烏什之捷徑,一律封禁。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薩爾各卡倫,向僅駐兵十餘名,乃於各卡倫適中處,凡通霍罕、巴達克山、克什米爾外夷之路,增築土堡,以都司等官率兵駐守,兵數自數十人至二百人不等。九年,於喀什噶爾邊界增卡倫八處。十一年,回疆大定,命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總理八城回務,節制巴里坤、伊犁兩路滿、漢兵一萬四千餘人,分防各路。喀什噶爾之八卡倫,道通霍罕,築土堡三座,增建兵房。葉爾羌所屬卡倫,通克什米爾外夷要隘,英吉薩爾通布魯特要隘,各修土堡駐兵。於烏克蘇、烏什二處,各駐八旗兵一千三百人。於喀什噶爾駐綠營兵三千人,為前鋒,兼守邊卡。英吉薩爾駐馬隊五百人,綠營兵千人,為前後二城中權接應之師。巴爾楚克綠營兵三千人,築堡屯守。和闐增足防兵五百人。所餘滿、漢兵六千餘人,悉數駐葉爾羌,隸參贊大臣統轄,遇警援剿。其喀什噶爾、葉爾羌舊額回兵,仍挑補訓練,以替防兵。十四年,以索倫、錫伯、察哈爾、額魯特四處營兵,守衛伊犁沿邊大小卡倫七十餘座,按期會哨,統兵將領,不得輕出邀功。
咸豐二年,廷臣會議,以新疆南北路駐兵益多,數逾三萬,頻年由內地換防,殊苦煩費,乃於伊犁等處綠營兵內調撥換班,其不足者,就地募之。
鹹、同間,中原用兵,關外南北各城,邊氛四起。同治二年,調察哈爾蒙兵,悉數由科布多赴烏魯木齊屯守。五年,調烏里雅蘇臺蒙兵六千人赴伊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