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偶有水旱,朕加恩賑濟,多在常格之外。如前年江南被水,撫綏安插,計費帑金千餘萬兩。”“朕思海宇乂安,民氣和樂,持盈保泰,莫先於足民”,“將丙寅年(1746)直省應徵錢糧,通行豁免。”廷議三年之內輪免一週。
乾隆十年下詔普免錢糧,一時頌為盛事,也說明當時確是財力充裕,庫藏有餘。乾隆帝即位後的十多年間,正如他自己所說,各地遇有水旱雹災地震等害,也都加賑濟和減免額賦,並一再廢止各地的多項雜稅,史不絕書。乾隆帝以減少稅收的辦法,安定人心,防止動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乾隆帝即位日久,宮廷生活也日益侈靡,任情揮霍。典型的事例,是1751年冬為太后舉行的60壽辰慶典。康熙帝曾為孝惠皇太后祝賀六十壽辰,貢獻各色珍貴禮物,備極豪侈。但孝惠太后仍令停止筵宴,以為限止。乾隆帝效法乃祖,也為生母皇太后祝壽,但其豪華遠遠超過康熙時的慶典。
北京城西有圓明園,原為雍正帝即位前藩邸賜園。圓明園之南,有暢春園。康熙時,以明人別墅改建。乾隆時,孝聖太后常居此園。11月25日為皇太后生日。19日,皇太后自暢春園去萬壽山遊幸。次日,自暢春園啟鑾,入城,入居皇城的壽康宮受賀。
皇太后的慶壽活動雖在京師舉行,但成為全國各省都要鼎力籌辦的大事。早在本年春初,即由在京王大臣奏準,於萬壽山至京一路,“分段預備,公祝聖壽。”乾隆帝詔諭各省督撫,先期遣人進京,按分派地段,預備經壇、戲臺之類,“以展臣子祝嘏之誠,而玉輅經過,亦可仰承聖母歡心。”各省督撫自然競相貢獻,爭奇鬥豔。
城外自萬壽山至西直門,城內自西直門至皇宮西華門,沿路十餘里遍設萬壽綵棚、戲臺、燈綵樓閣之類。城內道路兩旁房屋均被遮擋不見。廣東省搭設的“翡翠亭”,寬約兩、三丈,亭瓦全用孔雀尾翎毛,不下萬眼。湖北省搭建“黃鶴樓”,重簷三層,用玻璃作牆壁,高七、八尺。浙江省獻“出湖鏡”,在廣榭中用大圓鏡嵌入藻井,小鏡數萬堆砌四旁,構成鏡壁。人入其中,即可照影千百。各省搭設的祝壽棚,互競豪侈,剪綵為花,鋪錦為屋。每數十步,設一戲臺。南北戲曲及四方樂舞,在臺上演出祝壽。
不僅在京王公大臣及各省督撫各自搭設華侈的壇臺,博取“聖母歡心”。在京及各省非現任職官的在籍人員,也有一百八十五員設立經壇慶祝,因而獲得晉級和賞給職銜的“恩施”。11月初,西直門一路祝壽綵棚就已鋪設,並特派步兵晝夜看守。大約自初十起,即開始樂舞慶祝。許居民觀賞,以示“普天同慶”。史學家趙翼當時正在京師,說他曾到長街遊覽兩次,“如入蓬萊仙島,在瓊樓玉宇中聽霓裳曲、觀羽衣舞”,“此等勝會,千百年不可一遇。”
不僅各省督撫以下的各級官員,都來京祝壽,地方紳民也相繼來京,因人數過多而被制止。但直隸和湖廣的老民老婦,因起程較早而陸續到京,受到恩賞。皇太后啟鑾回宮之日,在京文武官員、大臣命婦、八旗男婦、京師士女及各省來京官民,都端服盛妝,跪伏在道路兩旁,為太后祝嘏。22日,乾隆帝為皇太后加上徽號,舉行慶典。25日,舉行祝壽大典,乾隆帝親制《慈聖萬壽九如頌》九章,書在屏風上進獻。隨後頒詔天下,說:“盛典特隆,洪恩用溥”,王妃、公主、滿漢大臣命婦、外藩王妃以下,俱加恩賜。在京滿漢文武大小官員,俱晉一級。內外官員,俱加封贈。太監,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兵丁,均給賞銀。
乾隆帝喜歡熱鬧,愛講排場。他75歲的時候,為了慶賀生日,在皇宮裡舉行了一次“千叟宴”,把全國上至王公大臣,下到普通百姓的老年男人,都請了來,有四五千人。這些老翁都在六七十歲以上,最老的“壽星”已經一百四十一歲。乾隆帝見了這好幾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