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隋的農民大起義浪潮中,翟讓、李密領導了瓦崗軍,竇建德曾建夏國,杜伏威等人也領導了一支強大的起義軍。但這三支義軍都未得到天下,倒是後來反隋的關隴貴族李淵、李世民父子既鎮壓了農民起義軍,又推倒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元朝開國也是如此,成吉思汗雖具雄才大略,也只是統一了蒙古各部落,稱為大汗,到了其子孫的手裡,才滅了金國和南宋,統一了中國。明朝的建立跟漢朝、唐朝的建立極其相似。韓山童、劉福通首舉義旗,建立紅巾軍,聲勢浩大,元朝為之震動,但不久便敗亡了,倒是其部下朱元璋率領義軍一部度過難關,獲得了發展,既推翻了元朝,又打敗了陳友諒的另一支義軍,最後建立了明朝。

如此算來,中國古代竟有一大半王朝是以這種方式建立的,為什麼始作俑者很難成功,而後繼者卻易於成功呢?其實,這並非上天不公,而是改朝換代的一種規律。看透了,其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始作俑者往往只能對舊的王朝做猛然的一擊,大多不能持久,起義隊伍要經過一個分化重組的過程。其次,始作俑者往往不是政治家,只能振臂一呼,逞血氣之勇,缺少一個淘汰選擇的過程,因缺少經驗,所以易於敗亡。最後,後繼者有三條優勢:一是舊的王朝已受重創,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易於將其擊垮;二是繼承了前人的經驗,不必再走前人的彎路;三是領導者多是從艱苦的鬥爭中磨練汰選而來,具備了做政治家的品格。有此三條優勢,也就易於取得成功了。

具體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來說,他一無權勢,二無文化,而且是靠借郭子興的一支軍隊發家的,但卻是他最終登基做了皇帝。而那些勢力比他大、比他強的起義軍首領卻一個個被他打敗了。他的成功除了上面所說的幾點外,還有以下三點:其一,不露聲色緩稱王;其二,待時而動避敵鋒芒。其三,把握天時蠶食江南。

皇覺寺裡的小和尚

朱元璋出身貧苦佃農,家境貧寒,從小就飽受苦難的生活,7歲就操起皮鞭給地主放牛牧羊。至正三年(1343),朱元璋17歲那年,淮北發生了多年不遇的乾旱荒年,旱災引起了蝗災和瘟疫,廣大農民在飢餓與瘟疫的雙重摺磨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不少人家相繼病死,成了絕戶。朱元璋一家也難逃厄運,先是64歲的父親撒手人寰,緊接著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他的長兄、長侄以及母親也離開了人間。多年的貧寒生活,再加上親人的離去,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厭倦了這個昏暗的世界,恨不得隨親人而去。然而,這個家庭已經沒有人能再撫摩他的傷痛、安穩他的心靈了。

朱元璋走投無路,只好剃光了腦袋進了皇覺寺。他穿起了衲衣,做起了小行童。整天除了掃地上香,打鐘擊鼓,還要為主持擔水劈柴、燒飯洗衣,幾乎無所不做。低眉彎腰,勞苦疲乏,還要受師父的責罵、師兄的刁難。他開始羨慕大牆外面的生活,特別是懷念與少年夥伴們一起放牛、一起割草那些無拘無束的日子。但為了生存下去,為了混口飯吃,朱元璋只得忍氣吞聲。

由於旱情嚴重,地裡的植物顆粒無收,靠收租來度日的皇覺寺終於維持不下去了。入寺才50天,經文沒念上一卷,各種雜活倒做了不少的小沙彌朱元璋,被主持打發去“雲遊”了。說是雲遊,其實就是流浪各地,向大戶人家化緣,求乞度日。這樣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後,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朱元璋在這三年的奔波流浪中,嚐盡了人間辛酸,也看到了各地百姓的困苦。到處是衣服襤褸,到處是如土的面色,到處是成群結隊的逃難人群。百姓們已不再對腐敗的朝廷、官府抱有任何希望,他們只有把滿腹的希望寄於神靈、菩薩的保佑。他發現一路上除了各大小寺院裡虔誠的信男信女之外,百姓們普遍信仰白蓮教,並大有積蓄力量、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