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打漢人,漢人不殺漢人。拉攏多數人,分化少數人,才能孤立金軍,才能徹底消滅金軍。而不是一味的擴大打擊面,擴大敵人範圍!”
〖
第256章傲物則骨肉為陌路!
在明末,清朝侵吞中國的過程中,曾在全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裝抵抗,滿清軍隊為報復漢人的激抗,發生過多次屠殺抗清軍民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慘殺。除此之外,清軍還曾經在廣州、贛州、湘潭、大同、四川、南雄、潮州等地也進行了屠殺,導致中國人口銳減。
那一次次屠殺中,固然有八旗軍的屠殺,也有綠營軍為主的屠殺,而綠營軍的主體就是漢人軍。
在許多屠殺中,往往是漢人殺漢人。
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更是有三百萬的偽軍部隊,比侵華日軍數量還多。在侵華戰爭中,固然有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屠殺,可也不乏中國人對中國人的屠殺。
而外族,入侵華夏時,往往是採取以華制華的政策,而實質就是鼓勵漢人殺漢人。
“在亂世,尤其是在外族入侵時,貳臣多之又多。如何對待貳臣,如何打破以華制華,對未來極為重要!政策不能太硬了,那樣會擴大打擊面,將一些中間派,猶豫派,推到敵人懷中;可是政策也不能太軟了,這樣會使投機分子增多,不利於穩定!”趙樸道,“在對待貳臣的政策中,可以為了靈活性犧牲原則性,也可以為了原則性而犧牲靈活性,重要在更好的抗金,更好的取得勝利!”
“這些不能交給那些士大夫,那些人黨爭太厲害,一切以黨爭為主,大宋的利益往往被丟在一邊,比如李綱。此人有些才能,若是在治世也是一個人才。雖然有諸多小毛病,也無傷大雅;可是在亂世,在生死危亡的時刻,他卻是極度不合格,還是堅持黨爭。先是與种師道鬥,後來更是與張邦昌鬥,他倒是鬥得不亦樂乎,更是獲得了美名。只是我大宋就慘了,因為文武不和,夜襲失利;後來更是因為文臣不和。朝堂動盪。”
“也不能交給一些武將,畢竟武將在戰場上,與金軍廝殺,更是與那些貳臣仇怨不斷,是生死之仇。而這個任務,多數見不得光。時常食言而肥,時刻要頂著奸臣的罵名,只能是交給你,你是我的家臣,唯有你適合!”
趙樸悠然道。當了君王就是如此,必須要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哪怕是極度厭惡。也只能是硬著頭皮去做。
“是,陛下!只是……”趙大深心中又是慶幸,又是惶恐,但是不能拒絕,“只是,可有具體的章程!“
“這個交給你,上面有大致的概括,還有諸多的不足之處,需要彌補!”趙樸從桌子上取過一個奏章遞了過去。
這個奏章上,寫道:對貳臣。應該文武有別。文臣中,那些助紂為孽,為金軍出謀劃策,侵害百姓的文臣,罪不容恕。以離間為主,藉助金人的手鏟除,或者使金人心生疑心,不再重用;而對那些對百姓傷害不大,民憤不大的文臣,主要是招降為主,但是招降後的官職不可高於宋朝之時的官者;對貳臣中,有才能的,則是加以重用;而對無才有德之人,則是給予高官但不給於實職;對於無才無德之人,則是打擊消滅為主。
而對武將的政策是,在兩軍交戰前,投誠的漢人軍,財產不動,軍隊一半改編;在交戰過程中,投誠漢人軍,則是財產沒收一半,軍隊全部改編;而交戰後被俘的漢人軍,則是以俘虜待遇,只能是充當苦力。
對待貳臣的政策,以招降和離間為主,以刺殺為輔。要積極主動的出手,而不是被動的等待貳臣投降。
張邦昌的例子,只能是出現一次,第二次能否出現,一直是個謎團。
趙樸可不指望,投降金軍的文武大臣們,個個都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那不現實;也不能指望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