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變法的皇帝,往往是志大才疏,想著要變法,多數聽從大臣,將權力下放給范仲淹、王安石、蔡京等人,自身卻是很少關心變法的具體事務。而當今聖上,卻是親自實行,對於變法的各個細節,可行性,具體的操作,都是詳細瞭解。

以往變法時,權力多是集中於某個臣子,以臣子為先導,實行變法;而今,卻是聖上為先導,各個臣子為輔助,實行變法。

以往變法,往往是容不得一絲的反對,只要是反對就打擊,典型的黨同伐異;可是當今聖上卻是鼓勵提出反對意見,並不斷修改新法。

而聖上更是說,變法最忌諱矇蔽,下官矇蔽上級,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改過自新就行;可是變法時,卻是欺瞞上級,矇蔽上聽,卻是罪加一等。

以往,在談及變法時,神宗皇帝總是想要變法,超越漢武帝,唐太宗;可是此次變法,聖上說,變法只是為了活著,只是為了穩住戰線,抵抗住金軍進攻的鋒芒。

“當今官家,簡樸不好奢華,為人質樸不善權謀,不精通政治,為政有些幼稚,然而善於虛心納諫,性格堅毅,為人果決,洞察人心!不善於權謀,不善於帝王權術,然而靠著王道,霸道以壓制群臣…………”

漸漸的,汪伯彥心中有了聖上的大致性格。

當今聖上,不懂政治,不然也不會在一些事情上,那樣直白,那樣直接,一點餘地也不留;然而他懂人心,懂百姓需要什麼,大臣需要什麼,還懂人心的險惡,總是用名利誘惑著,又鎮之以威,一手軟,一手硬,那管千般陰謀,萬般算計,都是一一破之。

對於這樣的君王,一切陰謀詭計,一切算計鬥士多餘的,一切矇蔽手段都是無用的。只有交心,只有讓陛下感到盡忠盡心,即便是犯了錯誤,也有挽回的餘地;可若是讓陛下感到不信任,感到矇蔽,那政治生涯也結束了。

君為臣之綱!

身為臣子,不能奢求君王太多,只能是不斷適應君王,上有所求,下有所好,迎合聖上的性格,滿足聖上的要求,這才能讓君王滿意,才能升官。只是一些臣子能力不達,未符合君王要求;還有些臣子,喜歡矇蔽君王,獲取好處。

恍然間,一個計劃在汪伯彥心中升起……

第217章變法(三)

糾結的,不僅僅是汪伯彥一個人,還有其他臣子。

趙樸的處事風格,有些讓他們難以接受接受了。變法,應該是在朝堂上提出,然後群臣討論許久之後,才決定,可是趙樸倒是好,一切都省略了。只是七個大臣,外加他一個皇上,三天時間討論,就拍板了。

太獨斷專行了!

只是不滿意又如何,只能是接受。

這是大宋,不是五代十國,不是南北朝時代,不是權臣橫行的時代,沒有那個臣子有權力廢除皇帝。可以跟皇帝鬧矛盾,可以陰奉陽違,可以使用各種手段逼迫,可以架空皇帝,但是不能廢掉皇帝。

不管怎麼說,大宋還是大宋,皇帝還是趙樸,這個大前提不變,一切都是枉然。

總之,變法沒有經過朝堂討論,沒有經過民主決策,就這樣實行了。

在趙樸看來,在治世講究民主,講究有事情大家商量,減少失誤;而亂世講究**,講究獨斷專行,較少糾紛。不知道何時該民主,何時該**,絕對是玩亡的料。當然很多獨裁的君主,往往會披著民主的外衣,不是為了欺騙民心,而是為了安慰民心。

宋朝實行民主,讓政治氛圍比較清明,使宋朝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峰;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黨派爭鬥不短,**問題嚴重,貽誤戰機,“金軍已經渡河,而宋庭議未決!”

趙樸看來,民主是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