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斡不離道:“邙山之戰爆發,哪一戰關係北齊存亡,在戰爭關鍵時刻蘭陵王受命中軍將,領五百重騎攻入北周包圍圈內,使北齊軍隊反敗為勝。在邙山之戰勝利後,北齊皇帝親到洛陽慰勞三軍,慶功會上能歌善舞的北齊將士以這場勝仗為背景創作了歌頌蘭陵王的舞樂《蘭陵王入陣曲》。我的鐵浮屠,就是仿造蘭陵王五百重甲騎打造。”

“中原王朝一直很可怕,那位皇子說得對,大宋本是一隻獅子,只是如今沉睡了,只要在他沉睡的那一刻,才能擊敗他,一旦覺醒,那將是我們的噩夢!我將鐵浮屠交給你,只許勝利,不許失敗,敗了你就不用回來了!”

河裡道:“此戰必勝!”

…………

戰鬥爆發了,夜間本來不適合作戰。

只可惜戰鬥不由人,戰鬥來臨的時刻,即便是條件不適合也只能戰鬥。

“殺呀!”姚平仲一聲吶喊,宋軍好似虎狼一樣撲上去。

這是一個冷兵器縱橫的時代,陣法是一種戰鬥隊形的配置,在短兵接戰的條件下,充分發揮著戰場優勢,統一的指揮和協同動作,形成一個整體,如臂使指般,攻守自如。

很快二十萬,佈置成平戎萬全陣,向金軍營寨壓了過去。

平戎萬全陣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制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里見方的正方形大陣,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zhōng yāng,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jǐng戒和掩護zhōng yāng大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里(摺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分兵(即機動的預備隊)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三個方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觀察兵、陳望哨兵)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偵察)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面寬約十七里(每個方陣正面與縱深各五里,方陣與方陣間隔一里);前後兩陣每隊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約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摺合11裡70步);左、右兩陣,每隊佔地五十步,正面共約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摺合17裡130步)……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佈陣之法,在實際中又是發生變化。

比如此刻佈置下的平戎萬全陣,騎兵與弩兵嚴重不足,騎兵不誤五千,弩兵不足兩萬。此刻佈置下的大陣有三十里之寬,好似湧動的人海一般。

看著殺過來的大陣,完顏斡不離遠處瞧著,滿是不屑,冷哼道:“趙光義本身就是一個廢物,可是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