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著一襲洗得發白的藍布夾長袍,腳穿單梁薄底黑色粗布鞋,頭上沒有戴帽子,腦後垂著一條尺餘長的髮辮。青年舉子沿著崎嶇的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終於來到了峰頂。

現在,那座既雄偉壯麗又空虛窳敗的八百年古都,已全方位地出現在他的眼底。他縱目遠眺,神思飛揚。十個月來不平凡的京師生活,給初涉世事的楊度留下了終生不能忘懷的記憶。這真是一段難得一遇的時光啊!

他記得,一住進長郡會館,便被三湘舉子的愛國熱腸所激動。他們日日留心前方的戰爭,議論國是,指摘時弊,厭惡朝政的腐敗,斥責李鴻章的無能,一個個慷慨激昂,熱血沸騰,儘管春闈在即,詩云子曰卻拋之一旁,毅然置個人前途於不顧,誓與國家共存亡。當北洋艦隊全部被日軍接管時,他們連夜上書禮部,請求投筆從戎,與倭虜決一死戰。瀏陽舉子胡玉階帶頭以指血簽名,五十餘名舉子個個仿效。他也一口咬破食指,滴血寫下自己的名字。

他記得,當李鴻章代表朝廷在馬關簽署條約的訊息傳來的那天,他們義憤填膺,破口大罵李鴻章是李二漢奸,應當千刀萬剮。正在這時,一個年輕人匆匆跑進來,自稱是廣東來京會試的舉人,名叫梁啟超,奉老師康有為之命前來聯絡聲息。康有為大名鼎鼎,大家一聽,都圍了過來。梁啟超說,廣東舉子明天聯名上折,請求朝廷拒絕承認李鴻章所簽署的條約,到都察院去遞摺子,有誰願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他當即表示支援,其他人也都贊同。第二天,廣東、湖南兩省一百多名舉子來到了都察院。後來,各省舉子都步其後塵,紛紛來到都察院,請轉遞聯名奏摺。就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康有為和梁啟超。他敬佩康有為淵博的學問,更景仰他胸雄萬夫的氣概。此人竟敢直接對太后、皇上大聲疾呼:“今日中國倘若不改弦易轍,將有被外人吞併之禍!”這該要有多大的膽量!懷著對這位康南海先生的極大尊敬,他從一個朋友處借來了康著的《 新學偽經考 》。這部被朝廷明令銷燬的著作,使他大開眼界。後來,他又讀了康的《 孔子改制考 》的手抄本,更有振聾發聵之感。他也喜歡梁啟超。這位籍隸廣東新會的青年,雖只比他大兩歲,但對社會的閱歷對世事的洞察,卻比他豐富而深刻得多,且梁啟超性格開朗,舉止大方,也正與他的個性相合。見了幾次面後,他們便成了很投緣的朋友。

他尤其不能忘記的是,幾天後康有為發起了一個大集會,邀請十八省舉子共聚一堂,商量聯合上書的大事,地點選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的大忠臣楊繼盛的舊居,他那篇著名的彈劾嚴嵩的奏摺《 請誅賊臣疏 》,就是在這裡寫成的。楊繼盛因此而招來奇禍,最後慘死在刑場上,直到十多年後才得以昭雪,諡為忠愍。後世人景仰他的節操,常來憑弔他的舊居。乾隆年間,松筠庵被改建為楊忠愍公祠堂。前些年,京師清流派首領李鴻藻、張之洞、張佩綸等人常在此聚會議事,以楊繼盛的風骨互為勉勵。他也一向敬佩楊忠愍公,只是還沒有到舊居來過。

這天一早,湘籍舉子結伴來到達智橋衚衕,楊度和大家步入松筠庵,來到楊繼盛的塑像前。但見鐵骨錚錚的大忠臣傲然屹立於廳堂正前方,左右兩邊懸掛著一副字句鏗鏘的對聯:不與炎黃同一輩,獨留青白永千年。上面的匾額上題著四個莊重的顏體字:正氣鋤奸。他不禁肅然起敬,隱然覺得自己正在繼承楊繼盛的事業,要以憂國愛民的正氣鋤掉當今的嚴嵩。各省舉子絡繹不絕地湧進松筠庵,人數竟達一千三百人之多,幾乎所有參加乙未科會試的舉子都來了。

會議開始了。白白胖胖的康有為發表激情澎湃的演說,從庚子年的鴉片戰爭說到甲午年的海戰,從古代的改制說到今日的變法,說到動情處,聲淚俱下,哽咽不能成語。楊度和一千三百名舉子斂容聆聽,時而狂呼,時而跺足,時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