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的謹慎派仍然認為,不可輕易對突厥動兵。

可是這一次,突厥兩位被人認可的阿史那氏嫡系後裔都成了馬下亡魂,首級送到了大唐天子闕下,這樣的勝仗堪比當年張守珪大破契丹,將契丹王和可突於送到京城斬首。而突厥乃是漠北霸主,與偏安一隅的契丹卻又不可相提並論。

而朔方節度使杜士儀和河東節度使王忠嗣同時派人送來了一篇精心炮製的捷報。一個是岑參主筆,一個是高適主筆,全都是慷慨激昂的文壇俊傑,尤其杜士儀這邊又操刀改動了其中數字,字字句句都撩撥到了天子心頭癢處。

李林甫縱使此前就猜到杜士儀在漠北這樣連番佈置,恐怕是圖謀滅國之功,現如今面對這樣血淋淋的傳首盛典,他也只能捏著鼻子跟著盛讚不已。果然,在興頭上的李隆基哪裡容得下有人指摘這樣的大功臣,但凡說話煞風景的,全都被貶謫得遠遠的,繼而又下詔朔方及河東,命杜士儀和王忠嗣親自回京獻俘獻捷,同時對於兩人留在長安的家眷,亦是賞賚豐厚,金銀財帛駿馬均不計其數。

當接到回京的旨意時,杜士儀自是在節堂中接見上下文武,第一時間公佈了這個好訊息。節堂內外歡呼雷動,每一個人都沉浸在論功行賞的喜悅之中。

如今的朔方節度使府,因為前任節度副使李佺的離任,並沒有設立新的節度副使。原因很簡單,當年杜士儀到朔方來接信安王李禕的班,人生地不熟,所以要藉助李佺這樣一個出身朔方的宿將鎮壓大局,掌管經略軍,故而他親口向天子要了李佺。如今杜士儀地位穩固,即便再設一個節度副使,那也只是虛的,李林甫固然有心派個人來,奈何當年經略軍中正副將三人的前車之鑑尚在,他思來想去也就息了這心思。所以,如今竟是杜士儀以朔方節度使之尊,兼知經略軍使。

在節堂中公佈了這樣一個好訊息,杜士儀又在靈武堂中接見了最緊要的文武屬官。一提到留守,節度判官王昌齡立刻主動請纓。他跟隨杜士儀多年,不但文名卓著,而且因為詩賦的親和力,又常常去三受降城巡視,在朔方軍中頗有名聲,杜士儀便欣然答應了。行軍司馬來聖嚴本待這次自己留下,被王昌齡搶先,頓時有些躊躇,卻不想張興突然開了口。

“來兄在朔方十數年,勞苦功高,每每奏捷卻只是附名末尾,很少進京,實在是不公得很。這一次就請來兄隨大帥進京奏捷,我和少伯留守吧。”

往日進京的事全都是張興包辦,這次獻俘獻捷這樣最風光的勾當,竟是讓給了自己,來聖嚴不禁有些感動。見杜士儀衝著自己點了點頭,顯然深以為然,他又不是真的無慾無求的聖人,激動之下便點了點頭:“那我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既然張興和王昌齡都願意留下,杜士儀自然放心,當即委署二人權知留後及支度營田諸事。至於岑參杜甫等,亦是隨同他進京。而武將眾人中,對於這樣風光的場面,就都有些躍躍欲試了,最後還是杜士儀一錘定音道:“此次奔襲阿史那施的牙帳,覆滅這西面突厥,諸位戮力同心,功不可沒。只不過,入京之事總不可能人人都去,我也說句公道話,大家功勞既然差不多,那就索性公允一些,大家拈鬮吧!”

拈鬮這種辦法雖然讓人無奈,可對於彼此較勁的武將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而且杜士儀並不藉著自己身為節度使的權力強壓,而是用這樣的辦法解決,眾人只覺得又新奇,又興奮。而且,為了避免作弊,張興讓幾個武將猜拳之後選出勝者,然後當著眾人在紙上寫了去留等字,最後捏成一團後丟入匣中讓人揀選。待到眾人一一抽完展開之後,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歡呼有的嘆息,但這也就沒什麼不服氣的了。

除卻那個親手砍下烏蘇米施可汗首級的幸運兒,此次戰役最大的功勳確實屬於運籌帷幄,做好詳盡計劃的文官,至於前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