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央電視臺卻採用了早已過時的觀點來評價跨性別人群,再加上它本身的傳媒優勢地位,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它教導人們知道,性倒錯是一種疾病,應該進行治療。實際上,這仍舊是對跨性別人群做出否定的判斷,不利於他們在社會中正常的生活。這種情況與同性戀者所遇到的遭遇類似。我們知道,許多同性戀者認為自己的情況屬於疾病,想要得到治療。異性戀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這樣的觀念。這實際上都是受到了過時的心理學(或精神病學)觀念的影響。

可以追問的是,心理學(或精神病學)為什麼要把跨性別人群確定為心理疾病呢?這實際上是為了迎合文化規範的需要。我們知道,文化規範認為,男人應該像男人;女人應該像女人。因此,心理學為了迎合這種文化規範,自然要對違規者做出否定的評價,進而把他們劃歸入病態。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跨性別人群本身,而是要挑戰那個過時的文化規範,並把它稍加改變。那就是,男人既可以像男人,也可以像女人;女人既可以像女人,又可以像男人。這有什麼不好嗎?

我記得,幾天前,我乘地鐵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奇特的廣告牌,是為某款手機做的廣告。它的廣告內容比較奇特,是一位男子,同一個人扮演好幾個角色,包括年輕男子、老年男人、青春少女和中年婦女等。大概是為了表示這款手機受到各個年齡層次的人歡迎。我就覺得這個做廣告的男人挺有趣的,並不因為他扮演了女人,而覺得有什麼不好。實際上,世界應該是豐富多采的,人完全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最後,性倒錯一詞還能說明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男”和“女”兩個字可以說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而處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那部分人呢?他們應該受到怎樣的稱呼呢?我們的文字中,除了辱罵性的詞語(比如娘娘腔等)之外,幾乎沒有專門給這群人準備的稱謂。於是,當人們遇到這群人時,便不知道如何稱呼他們了。央視的記者也遇到了同樣的尷尬。於是,他們請教相關專家,詢問專家應該如何稱呼這群人。這說明,跨性別人群從一出生開始,就沒有被社會安排一個合法的地位。因為嬰兒一出生,人們會把它叫做男或女,而沒有第三種稱謂。這實際上是對少數人的歧視和忽略。也就是說,他們從那一刻起,就被社會遺棄了,被邊緣化了。因此,要想為跨性別人群正名,首先應該從稱謂上做起。

我們知道,現在的性別稱謂有“男”和“女”,卻沒有中間形態的稱謂。那麼,我們能不能選用“專家”給出的“性倒錯”一詞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個稱謂是不能容忍的。因為“性倒錯”一詞表達出強烈的否定意味,認為這類人群的性別顛倒了,也因此含有了某種貶義。因此,把“性倒錯”一詞用在跨性別人群身上是不公平的。那麼,是不是應該選用“跨性別人群”這一稱謂呢?我覺得這個稱謂也不好。原因在於,跨性別人群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而不是一個代詞。而“男”和“女”這兩個詞卻都是代詞。比如我們管男孩的性別叫做男,而不稱做“長有###的人群”。因此,我們應該選用一個代詞,來稱呼跨性別人群。筆者考慮再三,覺得“酷兒”一詞最適合用來稱呼他們。原因在於,“酷兒”一詞表示的就是各類超越一般規範的人群,而且已經逐漸成為跨文化的公共話語。更重要的是,酷兒一詞不含貶義,不像性倒錯一詞,有否定的含義。它本身是一箇中性,甚至是帶點褒義色彩的詞語,強調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因此,用“酷兒”一詞稱呼這類人群,再合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