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抄本的小說《綠毛水怪》中所寫的對這本書的感覺與我的感覺驚人的相似,使我們發現了兩人心靈的相通之處。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這本書雖然在文學史上地位並不高,但是對於正在尋找人生道路和生活倫理的年輕人來說,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倫理教科書。它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義”這樣一種道德觀,對我人生倫理的形成發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小說中所塑造的一個神秘人物拉赫美托夫,他被公認為革命者的典型。關於讀書,他的名言對我影響很大,他說:“每種學科的重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他著作不過是把這少數著作裡說得更充分而清楚的話加以重複、沖淡和損害罷了……我僅讀那具有獨創性的東西,並且只要理解了這獨創性就不再多讀。我所念過的每本書都是最精彩的,免得多讀好幾百本書。”
雨果的《九三年》:這是一本關於“偉大”的書,是一本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震撼人心的書,從來沒有任何一本書讓我像讀這本書時那麼感動過。作者超越了地上的實際鬥爭(階級鬥爭),寫了天上的鬥爭(善與惡的鬥爭),小說的背景是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書中所涉及的是偉大的愛,偉大的情感,它是崇高的,不計利害的。在我看來,好的文藝作品就應當寫這種偉大的、史詩般的、強烈的痛苦和快樂。我喜歡這樣強烈的東西。
司湯達的《紅與黑》:這本書給我的強烈印象不像其他書僅僅來自書本身,而是另有原因:我的父母對我看書的範圍一向很少加以限制,但是記得媽媽僅僅把這本書藏起來作為“禁書”,這就使我對它從一開始就另眼相看了。這本書的藝術價值當然很高。而它的政治價值在我看來在於寫了一個反叛的平民。他反對等級觀念,從他對兩個他愛的女人的態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他是平民的英雄。他的生活倫理也富於挑戰性。我想,這大概是母親把這本書藏起來的真正原因。
霍桑的《紅字》:這本書所寫的清教徒時代的野蠻和殘酷令人震驚。它揭示了一種表面看去道貌岸然的宗教和倫理其實能夠有多麼殘忍和不近人情。人總是人,不能變成神。企望把人變成神是愚蠢的;要求普通人成為神是虛偽的。在我後來所做的婚姻和家庭的社會學研究當中,每當遇到婚外戀的問題,我總會想起和引用這本書,它提醒我們,有時道德會變成一種多麼殘忍的力量。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小說所顯示的世界是一個殘忍的互相殺戮的世界,而個人是孤立無援的。這個世界裡,人與人、人與生物之間是冷酷無情的,剩下來的只有可怕的孤獨。老人只有憑著個人的蠻勇儘自己所能去尋求渺茫的希望,最終也只能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低頭。這本書對於我具有哲學的震撼力。
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格醫生》:一群俄國革命時的年輕人對時代的觀感和體驗。作者從他的角度描繪了社會生活的畫面,豐富、廣闊、生動、真實。作者的藝術觀給我印象很深:藝術在各個時代形態千差萬別,但有永遠吸引人的主題:生活,愛情,幸福。藝術本身就是生活的歡娛,它是美、愛、生命、快樂、歡欣與活力。
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年》:我不認為這是一本藝術上特別出色的小說,但是它的確是在政治上最令人震驚的一本小說。它對專制社會的描寫使我們這些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人看了感到驚心動魄,作者的描寫簡直像鬼使神差一樣:老大哥,青年反性同盟,電眼,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他雖然生活在另一種社會中,但他寫的事情就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地發生。這本小說的閱讀經驗用“心驚肉跳”來形容也不為過。
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我第一次在小說中看到對罵人話的正面使用。在讀書筆記中隨手拈來可以找到這樣的話:“到處都是他媽的偽君子。”當時,對於小說中的人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