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既返模�鞴��嫉鈉��泊筇灞3制膠狻@�紓�氈鏡尼繞鷦諡洩�且桓雒舾械幕疤猓��ㄌ餛�源說拇�砣捶淺9�剩�亢撩揮猩慷�雜諶氈廄致緣拿褡逯饕宓囊饉跡��乙輝俁緣詼�問瀾鞝笳膠筧氈駒誥�蒙系尼繞鶇蠹釉捫鎩P枰�康韉氖牽�ㄌ餛�械撓行┕鄣閌怯械枷蛐緣摹@�紓�謨洩孛攔�牟糠種校�て�埡溝亟彩鑫靼露唷ぢ匏垢:透@伎肆幀ぢ匏垢9芾硨脫狽�時局饕宓淖齜ǎ�醞瓜怨�以謐時局饕逯械淖饔謾6�遙�ㄌ餛�悅烙⒌拇�檎��貧缺U獻雜傘⑻峁┖戲ㄐ院臀�ふ�撾榷ǖ哪芰υ薏瘓�凇�
專題片包含的基本資訊是:一個國家的崛起之路在於經濟上的實力,而軍國主義、帝國和侵略擴張是自取滅亡。專題片反覆重申了這一觀點。最後一集是所謂的經驗教訓,直言不諱地列舉了大國崛起的幾個關鍵因素:民族凝聚力、經濟和科技成功、政治穩定、軍事實力、文化創造性和魅力。最後一條被解釋為“一個民族觀念的吸引力”,這與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是一致的,而約瑟夫·奈正是製片人採訪的學者之一。專題片在結尾處斷言,在當今的新世界上,一個國家只有擁有不斷創新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實力,才能保持競爭力優勢。簡言之,通向權力之路的是市場,而非帝國。
儒家思想與基督教文明(1)
中國有關世界的思維方式是與眾不同的嗎?或者更確切地說,有沒有一種獨特的中國式思維方式?從很多角度看,答案是否定的。專題片從大國崛起的歷史中得出的經驗教訓與西方人的觀點如出一轍。事實上,片中採訪的許多人都是西方學者。專題片反映的觀點與近年來指引德國和日本行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中國與世界交往時採取一種務實的態度,這體現了它所處的環境、本國的利益和“發展中國家”的自我認知。儘管對世界的影響已經非常巨大,但中國坦言它仍然是一個有著大量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正因如此,中國的外部關切大都集中在發展問題上。
然而,中國對世界的思維方式中包含著更廣意義上的文化因素。人們很容易誇大文化的作用,用它來粉飾受利益驅使的政策。然而,中國人與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的世界觀確實有一些重大區別,對這些區別進行深入考察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些區別源於各自對“上帝”的認識。佩尤研究中心2007年的調查報告顯示,當被問及人是否必須認為上帝是道德的化身時,回答“是”的美國人穩居多數(57%)。但在日本和中國,絕大多數人都做了否定回答,中國的這一數字更是高達72%!這一調查結果是非常反常的,它嚴重地偏離了西方人的常識,就連在亞洲地區也不例外。但這並不表明兩個國家是不道德的(事實上,有確切證據表明情況恰恰相反),而在於這兩個國家的人都不信仰上帝。
這一情況可能會令西方人感到震驚,但對於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來說,它只不過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已。東亞人不相信世上有一個造物主的說法,更不相信是他確立了一套人們必須遵守的抽象道德法則。這種說法是亞伯拉罕式或閃米特人的上帝觀,猶太教、基督教和*教也都以這種觀點為基礎,但對中國文明來說這卻是荒誕而離譜的。人們有時把中國的宗教稱為“儒教”。然而,著名儒學專家李約瑟指出,如果把宗教“界定為關於‘超凡的造物主—神靈’的神學”,那麼儒家學說根本就不是宗教。孔子是一位教師,而不是任何意義上的先知或聖人。孔子的著述,或者說留傳下來的著作片段,很明顯都不帶有宗教色彩。孔子直言不諱地警告人們不要相信神靈,並確立了一些學習知識、修身養性、保持社會穩定和造就井然有序文明的規則。孔子的著述與西方啟蒙思想家作品的共同點,遠遠多於同宗教典籍的相似之處。
事實上,啟蒙運動時期,孔子在西方非常火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