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感德,必順太師矣。”董卓聞言大喜,次日便派遣了馬日磾、趙岐二人,齎詔前去。
馬日磾乃馬融族孫。以才學進位九卿,蔡邕好友。趙岐少明經,有才藝,善畫,亦與蔡邕交好。二人一路東行,曾商量行止。過潼關之後,若走洛陽、陳留,恐曾經參與討伐董卓戰役的張邈劫殺。不若至陝縣舊渡,過黃河,上河東,走田潤境內。以二人與蔡邕之交情。定保平安到達冀州。哪知,就在潼關這兒,被扣下了。
二人雖然沒有到達磐河,然而,磐河之戰照樣迎來了終結的訊號。
……
公孫範已經送掉性命了,還差公孫續。劉備當然想送掉公孫續的性命,但一是不能做得太明顯,二是不能讓北平軍損傷太大。前番公孫範丟命的時候,白馬義從的損失就過於慘重。每每思及,劉備既喜且悲。
袁紹派使者送了信過來。言明願割渤海郡,與劉備罷手言和。冀州共九郡。州治在鄴城。此時的鄴城在鄗縣附近,與後來漳河畔的鄴城並不是同一座城池。北平位於冀州東北方向。以此時鄴城為原點,冀州在東面就只有渤海郡。在北面倒是有河間和中山國兩郡,但兩郡距離幽州較近,而北平又是幽州的屬地;就算是把兩郡劃給北平,也不易治理。所以,袁紹單劃渤海一郡,也不能說沒有一點誠意。
劉備此時,正是騎虎難下。繼續堅持下去,徒耗糧草。回師北平,又立即面臨公孫續繼位的問題。因此,袁紹求和,便正中劉備下懷。劉備當即回信,索要渤海、河間、中山國、信都四郡,並建議將冀州州治鄴城遷至魏郡以南的漳河岸邊;冀州雖僅餘五郡,但可得司隸的河內和朝歌兩郡。
袁紹再回信,表示鄴城不能搬。最多隻能割讓渤海、河間、中山國三郡,再補償一千石糧草。否則玉石俱焚,魚死網破。
……
劉備召集隨軍將領議事。劉備先將袁紹的信讀了,然後傳閱各位。公孫續閱信後大喜。道:“終於得償所願了!兩位叔父的鮮血沒有白流。”鄒丹卻道:“此事有些怪異,大違袁紹之性情。”嚴綱亦道:“袁軍此時未落下風,忽然卑躬屈膝,定然有詐。”鄒丹道:“嚴將軍此言有理。據丹所思,袁紹定邀玄德至袁軍接收印信。玄德斷不可往。”
正說著,士兵來報,袁紹送來了東西。開啟一看,有渤海郡的印信。河間、中山國二郡的信印雖然沒有,卻有冀州的劃撥公文為憑,公文上蓋有冀州刺吏的印章。
鄒丹所料不中,陷入了沉思。田楷道:“稍時,袁紹定會交割許諾的千石糧草。”果然,話音未落,有士兵來報,袁紹軍運來了糧草,讓安排接收。劉備當即安排了下去。
“田先生一語中的,可知袁紹所思否?”劉備問道。田楷道:“這事兒簡單。袁紹後院失火,急於撤離此地。”“後院失火?”劉備忖道。“難道幽州劉伯安出兵了?”其實劉備心中想的是,可千萬別是田潤出兵了。
田楷道:“劉伯安性格溫和,出兵可能性不大。楷聞曹孟德於虎牢關失蹤。若天幸可憐,彼逃得性命,當擇兗州休養。極可能孟德正在北伐冀州。只是楷沒想到孟德會恢復得這麼快。”劉備一聽,原來還有別的可能,當即心裡稍安。
嚴綱道:“不管袁紹後院是因為什麼失火,他想趕回去救火,當無疑義。不若我軍斷絕拒絕所有條件,讓他救不成火,豈不甚好。”
劉備道:“此議不妥。若袁紹救火不成,失了根據。近五萬人窮途末路,如瘋狗咬人。我軍卻沒有收穫。田先生,你看,若我軍派遣輕騎,繞道袁紹後方如何?”田楷道:“今兩軍佔地甚廣。繞道迂迴,耗費時日。袁紹去意甚意,恐不能成事。”
劉備又道:“若我軍正面追襲呢?”田楷道:“袁紹退兵之前,先致書我軍。說明其早有準備。若我軍正面追擊,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