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棟見這名軍政官風趣,學識淵博,便為軍政官配備了一匹戰馬,每日並轡而行。
一陣狂風襲來,數里長的車隊,立時被包裹在黃沙之中,顯得影影綽綽,讓鄭嘉棟不由自主地前後張望了一番,嘆道:“從東勝至鹿城(今包頭),長達兩百里,一路風啊沙的,幸虧有一條硬基路,從東勝直直通往鹿城,倒不用擔心迷路。這條路直得奇怪,又硬得奇怪,什麼時候什麼人修了這麼一條路?”
軍政官回道:“這條路,就是‘秦直道’,從咸陽一直通往鹿城,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都不轉彎的。”
?/p&;gt;
“秦直道?”鄭嘉棟大吃一驚,道:“難道是幾千年前的秦始皇修的?通往鹿城,幾千年前秦始皇就把路修到了鹿城?”
軍政官點了點頭,道:“正是秦始皇所修!戰國時,趙武靈王北擊匈奴,在鹿城這個地方置九原縣,並在陰山修築長城,抵擋匈奴南下。後來匈奴趁秦國忙於統一全國,無暇北顧,遂趁機南下,兵鋒直抵榆林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在鹿城置九原郡,又令蒙恬監修秦直道,將勢力一直拓展到陰山腳下。”
鄭嘉棟怔怔不語,良久,方嘆道:“秦朝時,漢人強悍至斯,真是難以想象。後來,漢唐雖為中原鼎盛之時,勢力也難以拓展至陰山腳下,可見一代不如一代!哎……”
軍政官見鄭嘉棟鬱郁,笑著駁道:“鄭將軍不必妄自菲薄,關於漢唐難以將勢力拓展至陰山,行知學刊上倒有一篇文章專門分析原因,講得頗為有趣。”
“哦?”
軍政官指了指鄭嘉棟腳下的馬鐙,問道:“鄭將軍可知馬鐙何時出現?”
“馬鐙?這東西不是自古以來就有麼?誰知道什麼時候出現?”鄭嘉棟疑惑地問道。
“據行知書堂的教授考證,馬鐙就在秦漢交替的時候出現!也就是說,當初蒙恬北擊匈奴時,匈奴人尚未配備馬鐙,光溜溜地趴在馬上而已!”
鄭嘉棟大吃一驚,怔怔地問道:“這怎麼可能?沒有馬鐙,如何射箭、劈砍?”
軍政官笑道:“可不是?所以,蒙恬率領步兵,端著弩機,可以輕易地將匈奴人逐離陰山,而到了漢武帝時,舉全國之力,又擁有衛青霍去病等數百年難以出現的優秀將領,卻不能將匈奴人全部逐離陰山周邊。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匈奴人學會了用馬鐙,機動性大為提高,難以徹底剿滅。”
鄭嘉棟默然半晌,回道:“想不到小小的馬鐙,居然這麼重要!難怪中原數千年來,一直被胡人攪得雞飛狗跳。”
軍政官神秘地笑了笑,道:“馬鐙讓胡人取得了對漢人的絕對優勢,不過,我荊州軍的火炮、手雷、火槍,又讓漢人取得了對胡人的絕對優勢。鄭將軍可曾聽聞嶺北四部在短短一刻鐘內,被手雷炸死了數千騎?”
武衛軍手雷戰曾轟動了草原內外,鄭嘉棟哪有不知之理?並且,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鄭嘉棟也時常琢磨經典戰例,迅速發現了手雷的致命弱點。
鄭嘉棟道:“手雷固然是利器,但是這玩意貴得嚇人,對輜重的要求也高得離譜,如何大規模應用?”
軍政官回道:“手雷貴,霹靂炮就不貴了?我荊州軍照樣不要本錢地往韃子陣中射開花彈。至於運輸,嘿嘿,鄭將軍就別擔心啦……”
軍政官故意賣了個關子,停了下來,直把鄭嘉棟的心撓得癢癢的。鄭嘉棟道:“錢老弟憑地不痛快,有話直說就是!”
軍政官將嘴湊近鄭嘉棟的耳朵,壓低聲音道:“鄭將軍可曾聽聞方城至葉縣的鋼軌路?四匹重型挽馬,拉著數百石貨物,可日行八百里!西安至鹿城,長約一千五百里,如果沿著秦直道,修一條鋼軌路,兩日就可以從西安至鹿城,什麼糧草、手雷、開花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