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未必都好過。

□ 他們的日子,為什麼也不好過?

■ 因為“資產重組”的結果,是“公司”越變越少。隔三岔五,就有“公司”破產,就有“企業”倒閉,誰能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現在的公司垮了,老闆只要不涉嫌經濟犯罪,頂多也就是變成窮光蛋。那時“企業倒閉”,諸侯和大夫可是國破家亡,人頭落地。

□ 不是還有贏家嗎?

■ 贏家少,輸家多。

□ 那會怎麼樣?

■ 有的提心吊膽,有的蠢蠢欲動,但都心狠手辣,陰險歹毒,無所不用其極。

□ 為什麼?

■ 因為當時社會的“資產重組”,或者說政治實體之間的“重新洗牌”,包括那些“超級大國”的做大做強,主要都是透過不正當手段來完成的。為了巧取豪奪,只能不擇手段。比如越王勾踐為了打敗對手,送到吳國的谷種都是煮熟了的。最後倒黴的是誰?還不是吳國的老百姓!哼!幸虧勾踐不賣奶粉。否則我敢肯定,那裡面一定有三聚氰胺,沒準還會有砒霜!其實也不光是勾踐。幹諸如此類缺德事的,多了去了。既然大家都唯利是圖,必然是各國的君主、大夫,都越來越不講道德,也越來越不講誠信。

□ 能舉個例子嗎?

■ 能。比如楚國,原本是與齊國聯合共同抗秦的。可是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荀子誕生的那一年,楚懷王卻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協議,聯秦反齊。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秦國的國相張儀私下跟他講,只要你們跟齊國翻臉,我們秦國就給你六百里地。楚懷王想,這事合算呀,就當真與齊國斷交。

□ 結果呢?

■ 結果等到楚國去要土地,張儀卻耍賴說,我們只答應了六里,沒什麼六百里。楚懷王勃然大怒,發兵攻秦,卻被打得落花流水。韓國和魏國聽說,也發兵襲擊楚國,想趁機撈一把。哈!懷王是見利忘義,張儀是坑蒙拐騙,韓、魏則是趁火打劫,都不講道德和道義,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 統統黑了心,難怪“人相賊”了。

■ 這正是又一個沉重的代價——從春秋到戰國,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信譽,沒有信任,沒有信念,沒有信心。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前景,也不知道前途在哪裡。大家都覺得,怎麼這樣混亂啊?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啊?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

□ 這就需要有人來“救市”?

■ 是。先秦諸子就是這樣的人。或者說,他們自以為是這樣的人。

□ 那麼,先秦諸子打算怎樣“救市”呢?

■ 這正是我們下次要討論的。

。 想看書來

叄 急病撞著慢郎中(1)

孔子是第一個“救市者”,也是第一個“失敗者”

□ 現在可以討論諸子的“救市方案”了吧?

■ 可以。我們知道,“救市”的起因,是“資產重組”。因此,“救市”的爭論,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而且儒、墨、道、法,各有方案,也各有主張。大體上說,孔子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重組”,尤其是反對“子公司”大過“分公司”,“分公司”強於“總公司”。他有個學生,叫冉有,後來當了魯國季孫氏大夫家的“宰”,也就是“季孫氏子公司”的“執行總經理”。前面說過,孔子在世的時候,季孫氏已經是魯國最大的家族。他們的資產和股份,遠遠超過了魯國的國君。但是冉有上任後,還要幫著季孫氏擴大經營規模,聚斂財富。於是孔子憤怒地宣佈,冉有這傢伙不是我的學生,同學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揍他!

□ 那麼孔子主張怎麼辦?

■ 退回到“資產重組”之前“計劃經濟”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