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3頁)
章節報錯
道第幾手資料了。不能看到“抗日”就認為是好樣的。歷史事件是非常複雜的。不小心就掉進去!
第三,日本讀賣新聞編輯出版一本《檢證戰爭責任》,有中文譯本,稱:這是日本最徹底地承認“戰爭罪行”。我仔細讀了這本書。我感覺,該書不是認罪的,而是想找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原因?誰負失敗的責任?就是如此,該書也沒找到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以侵華戰爭為例,日本沒有認識到,它以弱勢人口和弱勢文化侵略一個龐大人口和強勢文化的中國會有什麼樣的結局。日本人是想到了,也作了周密的設計,在“滿洲國”也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它把戰爭擴大到全中國,戰爭就不按日本設計的路線行走了。日本人會算計,細小到一毛錢,他都算計到。然而,他看不到,日文裡的大量“漢字”意味著什麼?中文裡有一個日本那種歪歪扭扭的字嗎?本書中舉了,“吉林北山廟會”萬人空巷!吉林的日本神社呢?門可羅雀!日本人想過嗎?深入想過嗎?
書寫完了。留下了什麼?有點什麼價值?只有讀者評價了。
九一八事變後,成立“滿洲國”,日本人和中國東北人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我們說過“大路朝前,各走一邊”,誰也不知道會走到那去?十四年後,答案揭曉了。回頭看,同說“別了!滿洲”。日本人不得不離開滿洲;東北人迴歸中國。“滿洲國”成了不光彩的歷史符號。
歷史是不光彩的,教訓是難得的。以史為鑑!對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是如此。“滿洲國”是日本苦心經營的樣板,本書說明,它不是完全失敗的,它有過“黃金時代”,“樂不思中”是日本人的目標。然而最終失敗了。如果日本統治“滿洲”超過百年,那就被歷史肯定。不是嗎?今天的俄羅斯遠東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沿日本海地區,從1858年簽訂的中俄《愛輝條約》和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至1949年全國解放,尚不足百年,我們還能說三道四嗎?十四年太短,多少年算長?日本所以提出“王道樂土”,是深思熟慮的,只有處於當時當地的人,才會知道“王道樂土”絕非今日之笑談。戰後,美國佔領日本六十多年了,怎麼樣?不還佔領著嗎!日本人過得不錯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麼,很自豪啊!他們至今還看不起中國人哪,說日本不是中國打敗的。
事實上,今天的日本與昔日的“滿洲國”有驚人地相似:日本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不知道自己代表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尋求什麼國際角色?甚至不知道“美國是日本人的什麼?”再這樣下去一百年,日本的美國第五十一州的地位,恐怕就蓋棺論定!
“滿洲國”是個什麼樣子?本書提供一點素材,這是真實的寫照。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息事寧人”。中國人的行為,乃至國家大事,都照此行事。歷史告訴我們,往往“息事”並不能“寧人”。“滿洲國”證明了這點,丟了東北,也沒有換來日本停止進攻華北;讓出了北平(北京),也沒能阻止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歷史就是這樣殘酷,不可憐“息事寧人”的人。對中國的“蠶食”仍在繼續!一切都是可能的。
本書能提供這樣一點點危機意識,就沒白寫。(全文完)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