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制度缺陷有可能被放大。因此,在全球化的時代,主動進行制度變革尤為重要。

在中國,銀子是貨幣的代名詞。中國人用銀做貨幣,由來已久。明朝中後期,銀在中國貨幣體系中開始居於核心地位。到了清朝,已經形成了大宗貿易用銀兩,民間小額交易用銅幣的局面。從那時開始,中國已經確立了銀本位的貨幣體系。

世界上,也有其他一些國家採用銀本位制,但到了1870年左右,雖然市場中仍有大量的銀幣流通,但絕大多數國家採用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世界貨幣體系的主流。另一個銀本位大國印度於1893年放棄了銀本位制,1899年採用了金本位制。到了1930年代,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依然採用銀本位制。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6)

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本位貨幣上的這種差異造成了一種局面:白銀在其他國家只是一種普通商品,而在中國,白銀卻是經濟體系的核心因素——貨幣。

這種局面對於中國是有利,還是不利呢?

先來看看白銀在世界上的主要產地分佈。

雖然實行銀本位制,但中國並沒有豐富的白銀儲量。流通貨幣所需的白銀大量依賴進口。“墨西哥鷹洋”(一種墨西哥貨幣,因表面鑄有鷹的圖案而得名)在中國貨幣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美洲是世界白銀的主要產地。這其中,美國的地位至關重要。首先,美國本身就是產銀大國。1920年代,美國的白銀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2%;透過投資,美國人還控制了加拿大銀產量的34%、秘魯的87%、中美洲的89%、智利的83%;合併起來,美國資本控制了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二。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市場的白銀價格對美國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同時,白銀價格也就必然會受到美國國內政策的重大影響。

美國的白銀生產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猶他、愛達荷等七個州。雖然這七個州的人口總數不及東部的新澤西一個州,但美國國會兩院之一的參議院中所有州的參議院席位是一樣的,都是每州兩個。所以,七個產銀州就成為了美國國會中的一支重要勢力。對於美國總統來說,為了在其他問題上得到這些參議員的支援,“為白銀做點事”是非常合算的。

對這些產銀州來說,最好的局面自然就是白銀價格能夠居高不下。這樣既可以使銀礦投資者獲利豐厚,還可以儘量保持各州的就業率。因此,當世界市場的白銀價格出現下跌時,這些參議員就向美國總統施加壓力,要求政府透過大量收購來維持白銀的市場價格。

政府購買白銀所需的貨幣來自於他們新印出來的白銀券。這自然會帶來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則是另一個實力強大的國會集團——農業集團所需要的,因為通貨膨脹可以使農產品價格上漲。結果,兩個國會勢力集團在這個問題上站到了一起,共同促成了1934年6月《白銀購買法案》的出臺。

該法案命令美國財政部長採取各種方式在國內外購買白銀,直到每盎司(克,約閤中國的半兩)白銀的市場價格達到美元為止。

法案生效以後,美國政府就開始在國內外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雖然始終沒有達到法案要求的價格水平,但白銀的市場價格確實因此出現了大幅上漲。到1934年底,白銀價格上漲了;1935年,價格進一步上漲。

《白銀購買法案》的作用只是讓美國納稅人為白銀生產者提供補貼。這種補貼並不會產生什麼經濟上的正面收益,只是一種浪費。這種浪費對於美國來說,只是一個區域性問題。畢竟,白銀僅是美國的一種普通商品。其他一些不採用銀本位制的國家,即使仍有銀幣流通,銀價的上漲也沒有對他們造成什麼危害。當銀價超過了銀幣面值以後,人們只要把銀幣拿去回爐重新鑄成銀塊就可以避免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