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於二倍之內,其分乃合。四分之一之理,由此生焉。二倍黃鍾之管,應南呂之呂清徵高乙。正加四分之三黃鍾之管,應無射之律濁羽低上。正加四分之二黃鍾之管,應應鍾之呂清羽高上。正加四分之一黃鍾之管,應半黃鍾之律濁變宮低尺。正加八分之一黃鍾之管,應半大呂之呂清變宮高尺。此管與正黃鍾最近,欲取合清宮之分,則以四分之一復半之,為八分之一,加於正黃鍾之分,其聲始應。八分之一之理,由此生焉。
繼此則正黃鍾管聲應半太簇之律,濁宮低工乃與八倍黃鍾之管相和同聲矣。遞減之,黃鍾正積八分之七之管,應大呂之呂。八分之六之管,應太簇之律。八分之五之管,應夾鍾之呂。八分之四之管,應姑洗之律。八分之三分有半之管,應仲呂之呂。八分之三之管,應蕤賓之律。八分之二分有半之管,應林鍾之呂。八分之二又加一分之四分之一之管,應夷則之律。此一分之四分之一,乃正黃鍾三十二分之一,至此三十二分之理生焉。八分之二之管,應南呂之呂。八分之一又加一分之四分之三之管,應無射之律。八分之一又加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應應鍾之呂。八分之一又加一分之四分之一之管,應半黃鍾之律。八分之一又加一分之八分之一之管,應半大呂之呂。此一分之八分之一,乃正黃鍾六十四分之一,至此六十四分之理生焉。而八分之一之管,又應正黃鍾,而為正黃鍾長與徑之半。
自八倍黃鍾至黃鍾八分之一,皆具同徑之十二律呂,皆成一調之五聲二變。推而演之,加黃鍾之積至六十四倍,則同形管長徑皆四倍於正黃鍾,減黃鍾之積至六十四分之一,則同形管長徑皆得正黃鍾四分之一。六十四倍積同形管應正黃鍾,五十六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七同形管應大呂,四十八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六同形管應太簇,四十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五同形管應夾鍾,三十二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四同形管應姑洗,二十八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三加半同形管應仲呂,二十四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三同形管應蕤賓,二十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二加半同形管應林鍾,十八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二加一分四之一同形管應夷則,十六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二同形管應南呂,十四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一加一分四之三同形管應無射,十二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一加一分四之二同形管應應鍾,十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一加一分四之一同形管應半黃鍾,九倍積同形管與六十四分之一加一分八之一同形管應半大呂,六十四分之一同形管仍應正黃鍾,於是十二律呂之同徑異形者,合長短倍半以成旋宮之用。而黃鍾之同形異徑者,因加減實積,亦成旋宮之用。制器求聲,齊於此矣。
雖然,五聲二變管律與弦度又各不同,漢、唐以後,皆宗司馬、淮南之說,以三分損益之術,誤為管音五聲二變之次,復執管子絃音五聲度分,而牽合於十二律呂之中。試截竹為管吹之,黃鍾半律,不與黃鍾合,而合黃鍾者為太簇之半律,則倍半相應之說,在絃音而非管音也。又黃鍾為宮,其徵聲不應於林鍾而應於夷則,則三分損益宮下生徵之說,在弦度而非管律也。以弦度取聲,全弦與半弦之音相應,而半律較全律則下一音。蓋弦之體,實藉人力鼓動而生聲,全弦長,故得音緩,半弦短,故得音急,長短緩急之間,全半相應之理寓焉。管之體虛,假人氣入之以生聲,故管之徑同者,其全半不相應,求其相應,必徑減半始得,所以正黃鍾與黃鍾八分之一之管相應同聲也。
因全半之不同,於是管律弦度首音至八音,其間所生五聲二變之度分亦異。管律黃鍾之全為宮聲首音,則太簇之半為少宮八音,其間太簇之全為商聲二音,姑洗為角聲三音,蕤賓為變徵四音,夷則為徵聲五音,無射為羽聲六音,黃鍾之半為變宮七音。自首音至第八音,得七全分。若弦度假借黃鍾全分為宮聲首音,則黃鍾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