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然就籠絡到了自己麾下。
然後隱匿起來,成為一支秘密反唐的力量,成為李世民眼中的魑魅魍魎。
這些年,王君度做過的事情不少,比如在陝州行刺李世民;在曲江行刺李承乾,挑起吐蕃和大唐的爭鬥等。
可惜事與願違,一件都沒有成功,而且很湊巧這些事情全都因為謝逸而失敗,以至於王君度生出一種感覺。某種程度上,謝逸似乎是他命中註定的剋星。
自打祿東贊從長安鎩羽而歸之後,王君度便清楚地意識到一件事,想要藉助外力來剿滅大唐已經不可能了。薛延陀已經滅了,吐蕃人被嚇破了膽,西突厥鞭長莫及,高麗人根本指望不上。
既然外部無從借力,那麼只能從內部尋找機會了,如果中原再次天下大亂,或許有機可趁。但是隋末的那些反王豪傑已經全部被剿滅,大唐立國之後管轄甚為嚴格,治國之策也不錯,如今算得上天下承平。
哪裡會有人揭竿而起?哪裡會有人跳出來造反?期待的亂世根本就是遙不可期。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堅固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王君度興許不知道這句話,但是明白這個道理。
他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要挑起紛爭,只能從內部著手,比如皇室內鬥。君不見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初的八王之亂不就是這麼出現的嗎?當時天下不就出現了大亂嗎?這便是他看到的機會。
在王安的那段時間,王君度看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針鋒相對的情形後,敏銳嗅到了機會。
那就是利用皇子,挑起李唐皇室內鬥。
在仔細的分析之後,王君度選中了物件——齊王李佑,這是為數不多分封在外的皇子。也唯有分封在外爹皇子才有造反,才有引起兵亂的可能。
吳王李恪本來是最合適的人選,前隋外孫,在宋州還掌握著一些兵馬,但吳王李恪本身很有才能和主見,而且沒有反叛的跡象。王君度不敢和李恪有所接觸,最終把目標選在了齊王李佑身上。
李佑的出身特殊,因為陰妃的特殊背景,完全有反叛的可能。而且齊王本人年輕,性格乖張,更容易控制。且齊州距離長安比較遠,準確起來不容易被察覺,且齊州是北齊故地,山東士族盤踞之所,本來就與關中長安離心離德。
如果真的有了兵亂,容易爭取支援,獲得根基之地,然後做比較大的圖謀。所以他們來了,進展似乎也不錯。
如今他們已經成功潛入齊王府,只是很不湊巧,他們的蹤跡還是被大唐皇室察覺到,謝逸也跟隨來到了齊州。
這讓王君度有種很不好的預感,很多事情只能加快速度,比如特意向長安傳遞訊息,引來李世民對李治的猜忌。
故意安排昝君謨、梁猛彪等手下潛入齊王府,想辦法挑起齊王李佑和長史權萬紀的矛盾。當李佑身邊沒有這個最大的忠臣,只剩下陰弘智這個滿心仇恨的陰謀家,和燕弘信這個富貴投機者之後,一切就好辦了。
事情的進展也和預料差不多,可以說是漸入佳境,在王君度看來,自己唯恐天下不亂的機會終於來了。(未完待續。)
第三四六章 狠心的舅舅
唯恐天下不亂,這是王君度很久以來的最大的夢想,併為之奮鬥的目標。
現在似乎終於看到了希望。
齊王李佑和長史權萬紀的關係已經緊繃起來,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對自己而言絕對是個很好的訊息。
當李佑和權萬紀徹底翻臉,如果再打了長史,甚至是……呵呵,尤其是皇帝派駐齊州的欽差大臣如果再有個三長兩短,那場面……
李佑到時候還有別的選擇嗎?
想到這裡,王君度就有種莫名的開心。
隱忍二十年的仇恨總算要有結果了,這種感覺想想都讓人激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