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果。秦孝公二十二年,也就是馬陵之戰的第二年,齊、趙又與魏國交兵。
天賜良機終於到了!
商鞅就在此時,奉奉孝公之命,要來取河西之地了。
魏惠王不懂“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貿然稱王,只換來了一群強敵。齊、趙那一邊壓力已經夠大,秦軍又來趁火打劫,魏再次陷入腹背受敵之境。
第十章千古豪邁是商君(5)
咸陽城門大開,黑旗之下,商鞅為大將、公子少官副之,率雄師五萬東進。
魏國這邊,警報早已飛傳至河西,守臣告急文書一日三發。魏惠王連忙召叢集臣,問如何御秦。
公子卬進言道:“商鞅昔日在魏時,與臣是朋友,臣曾向大王舉薦他,但大王未用。今日臣願領兵前往,先與他講和,如若不許,臣將固守城池,再請援兵。”
群臣都說這辦法可以。魏惠王就封公子卬為大將,也率兵五萬來救西河,進屯吳城。吳城,是當初吳起在河西時所築的,修城的目的就是用以拒秦,堅固可守。
秦軍到了河西邊境,就把累累連營紮在了狼牙山下。
秦、魏兩國的這一仗,大有可觀——
無論是將,還是兵,都是棋逢對手。
但是,魏國來的是名將,軍隊也是精銳之師。
秦國方面呢,商鞅治國有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領兵打仗,尤其是這種堂堂正正之陣,究竟能行否?內行的人為他捏了一把汗。
商鞅自變法以來,行事似乎就有天助,這次他又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要竅。
他與公子卬年歲相仿,志趣相投。正如公子卬所說,商鞅的遊魏歲月,處處都有公子卬的影子!
既然是舊相識,那就對不起了,今天我就是要“殺熟”。
公子卬全然不知什麼樣的危險在等著自己,只按當初部署,先禮而後兵。
他正欲修書送往秦營,勸商鞅罷兵,卻不料守城將士來報:“今有秦相國差人下書,現在城外。”公子卬命人把信使用繩子拽上來,啟開書信細讀。
那信的意思是說:“我與公子您相處甚好,情同骨肉;今各事其主,為兩國之將,怎能忍心起兵,自相殘殺?我意欲與公子您相約,各自拋棄兵車、卸下甲冑,相見於玉泉山,痛飲一番。公子如肯同意,就約個日子吧。”
那公子卬也不想想商鞅在秦發跡靠的是什麼,竟相信友情可以戰勝利益,讀罷竟大喜,拍案道:“吾意正欲如此。”於是厚待使者,寫了一封回信。
公子卬說:“相國不忘往昔之誼,給秦、魏之民以安泰,這正合我意。三日之內,請相國定下日期,敢不聽命?”
商鞅吃準了公子卬會被打動,一見回信,冷冷一笑:“吾計成矣。”
於是他又派人入城訂日期。所派的使者對公子卬說:“我軍前營已撤,打發先回國,只等我相國會過主帥,全軍便拔寨盡行撤走。”來人還給公子卬捎來了商鞅送的旱藕、麝香,傳話說:“此二物為秦地所產。旱藕益人,麝香辟邪,聊志舊情,永以為好。”
公子卬在魏國位極人臣,平日感覺太好,見了商鞅這番表示,以為是自己的人格魅力把敵人也給征服了,於是不疑有詐,寫了回信答謝,訂下了相見的日子。
秦軍大營立刻傳出軍令,由公子少官率領,前營先撤至狐岐山和白雀山,將士皆放假,打獵改善伙食。
秦軍前營這一動,公子卬更是滿心歡喜:友誼不可以戰勝功利嗎?否。眼下就是一例!
到了約定的相會之日,一大早上,商鞅的使者就到了吳城城下,大聲吆喝:“相國先往玉泉山伺候,隨行不滿三百人。”
公子卬聽了,抹不開面皮帶著大隊人馬去,便也用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