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有很多論述涉及政治學,但此前沒有一部是有組織地為建立一個大帝國而準備的。《呂氏春秋》的編纂,開了實用政治學的先河。

諸子之書各有擅長,像《呂氏春秋》這樣融匯各家理論的,絕無僅有。

以前,學人多嘲笑呂不韋不學無術,搞了這麼一個雜拌兒出來,而以現代眼光來看,這恐怕是我國最早的自由主義著作。

《呂氏春秋》在後世的地位一直不高,估計是知識分子因憎恨秦始皇“殘暴”而株連到這部書。

秦始皇最不該的,就是沒采用這部書的思想,仍是像先輩那樣,採用了急功近利的法家體系。法家的辦法,是快刀斬亂麻,局外人看著也痛快;可一旦實施起來,天怒人怨,崩潰就在眼前。

激發呂不韋要編撰這本書的,是戰國後期著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

四位公子風流倜儻,仗義豪俠,都結交了不少賓客。呂不韋以他們為標杆,覺得秦之強大,天下無敵,卻在意識形態上乏善可陳(諸子百家無一個出自秦),這是秦國之恥。於是他也廣招天下學士,厚而待之。

那時各國有很多才辯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養起來的,神閒氣定,寫出了傳世名作《荀子》。呂不韋也如法炮製,命食客將各自見聞都記下來,精心組織成篇。

這部《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篇數固定,外加一個序言,共計161篇。

其中“十二紀”是全書的要旨,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四部分。本書的涵蓋廣大,號稱要“(效)法天地”,所以“十二紀”就是象徵天,以十二月令為篇章序列。《春紀》談養生之道,《夏紀》談教育及音樂理論,《秋紀》談軍事,《冬紀》談道德品質。

“八覽”,是從開天闢地說起,說到做人、治國、明理,涉及了馭民之術、為君之道等。

“六論”,則是雜論各家之說。

這書對於儒法各家,並不是簡單地雜湊,而是各取其精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倡治國要“以德以義”,以高尚風氣薰陶之,那麼國家即使不賞賜,百姓也爭著立功;即使不懲罰,邪惡也自動終止(不賞而民功,不罰而邪止)。

這是秦國意識形態裡一貫很缺乏的禮義教化。治國安邦,不講禮義如何能行?

書是門客所寫,呂不韋參與了多少很難說,但說他完全不知曉內容是不可能的。呂不韋是秦國曆史上很少見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這部書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這些高論。

《呂氏春秋》對法家的權術、黃老的無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賢”,也都統統拿來。

成書以後,計有20多萬字,若折算成現代漢語,怕是要超過百萬字的容量。呂不韋對這個成果甚為滿意,為了製造轟動效應,他將書掛在咸陽的城門上,懸賞千金,聲稱“各國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即賞給千金”。結果,無一人敢來領賞。

呂不韋很自負,覺得這書可以“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也就是終極真理了吧。

只可惜了,這樣一部為建立帝國而準備的巨著,後來沒派上用場。

——獨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吃成個胖子。

第二十二章一位青年執政者虎視天下(1)

莊襄王年輕時困頓邯鄲幾十年,可惜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嗚呼了。

他很清楚這王位是怎麼來的。在位的三年,他兌現了當初在邯鄲對呂不韋的承諾——“分秦國與君共之”。三年中所有的軍國大權,都是讓呂不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