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林清秋這次的主題是兄弟情,人物原型就是他們兩個,故事背景設在80年代的一個小村莊裡,說到這裡,還沒有介紹這個世界華夏的歷史,先前說過,華夏以文為尊,其實不只是華夏,別的國家也都大同小異,但終究有個別例外的存在,為了抵禦外敵,軍事工業雖然用的不多,可終究是一個國家,該有的還是要有。

華夏曆史上就吃過沒有的虧,華夏在這個世界的地位是很高的,許多國家的文明,包括文字,語言還有行為習慣,都或多或少的收到華夏的影響,更有甚者就是華夏影子一般的,作為文明的源泉,老祖宗們似乎並不重視發展軍事,在一次外敵入侵中,華夏吃了大虧,多少文明古蹟毀於一旦,曾經無比富裕的國家,無論是精神還是財富,一夕之間化為泡影,國際上的聲音多有反對,可面對這沒有絲毫反抗能力的肥鴨子,誰不想咬上一口呢。

由此,在盟軍的幫助下,歷經十幾年的時間,終於把強敵趕出祖國,可轉過身來再看,人死的差不多了,引以為傲的文物,典籍都落入強敵之手,國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經濟發展停滯,一樁樁一件件的問題亟待解決。

又過了八年時間,國內才真正統一,軍事的地位這才重要起來,可文化作為華夏的根源,怎麼可能如此簡單的被抹殺掉,所以雖然也重視軍事,但是還是比不過文化的地位。

扯遠了,話題引回來。80年代的時候,倒是和另一個時空差不多,只是科技更發達一點,農村有電視也不稀奇。

可人們生活還是相當貧困,大學生的地位要更高一些,在那個時候的百姓心中,這就是不敢觸控的文曲星大人了,不過這個地方大學的概念可不是單純的大學,那個時候華夏的人口不多,地廣人稀,學校也很少,全國大約只有十幾所,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京都,僧多肉少造成的局面,就是像鯉魚躍龍門一樣的盛況。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條躍過龍門的鯉魚。

以一位成功的中年男人的回憶為主線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偏遠地區相依為命的兄弟。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是週二,怨念

第45章 反派的繼父(十)

蘇牧是哥哥,蘇衍是弟弟,只大弟弟一歲的蘇牧,從八歲起就肩負著照顧弟弟的重任。他們的父母在蘇牧三歲的時候,外出打工,出了家門就再也沒有回來。

許是死了,村裡人都這樣說,可蘇牧不相信,沒有見到屍體,怎麼能好好的就沒了呢,也許之後的某一天,他們就回來了。

於是蘇牧兄弟倆還有年邁的奶奶就一朝一幕的等,等啊等,等到奶奶都入了土,八歲的蘇牧還是沒有等到爸爸媽媽回來,不過卻收到了一筆撫卹金,村子人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可沒人告訴蘇牧。

蘇牧有些失望了,要是爸爸媽媽能回來看一眼就好了,為什麼只送錢回來?小小的蘇牧心裡這樣想著。村裡人用那筆錢給奶奶下了葬,蘇牧用剩下的錢把蘇衍送進了學校。只有有了知識才能有出息,蘇牧是很明白這一點的。

至於他自己,他沒想過自己,爸爸媽媽走的時候交代他照顧好弟弟,他答應了的。為了賺錢,蘇牧從一開始的採藥,捉蟲子,到搬磚,種地,糊紙盒,什麼活都幹過。

年復一年的等待讓他明白父母不會再回來這個道理,他沒有告訴弟弟父母已經離世這個訊息,只告訴他讓他好好上學,要出人頭地,說自己是爛泥扶不上牆,上不上學都沒關係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蘇牧為了賺錢什麼低賤的活都幹過,只要能賺錢,蘇衍的確沒有讓蘇牧失望,他學習很好,是老師眼中很有希望的學生。

蘇牧一想起蘇衍只覺得滿心裡都是驕傲和自豪,他在距離蘇衍學校不遠的工地上打工,除了每次託保安送東西,從沒有在蘇衍的學校周圍